【编者按】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阿根廷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全国拉美研究青年论坛于2018年6月16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本文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朱以财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红中向论坛提交的论文的摘要。
拉美地区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今天,“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理念与拉美许多国家的需求不谋而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近年来中拉高层的频繁互动,将“一带一路”建设延伸至拉美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与近年来全面快速发展的中拉关系相比,国内对拉美高等教育的了解和研究却显得比较滞后。
拉美地区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6世纪30年代的殖民地初期。在那个时期,欧洲大陆仅有16所大学,而现在美国的领土范围内还没有建立一所大学。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拉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殖民控制(公私混合)、动荡发展(重组新建)、主动依附(自治共管)、反思求索(自主探索)四个时期,走过了一条“冲突依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西班牙殖民者踏上拉丁美洲这片“新大陆”后,高等教育便在这里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大学基本上是对宗主国西班牙大学办学模式和思想的复制照搬,有着浓厚的殖民色彩。此外,公立大学和具有教会特征的私立大学混合共存是拉美地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景观。
在1538—1810年殖民统治的近三个世纪里,经过与拉美本土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变革,拉美地区共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25所大学。虽然这一时期的大学整体上比较落后,自身发展也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缺乏合格师资、专业门类太少等诸多困难,但不可否认,这些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还要早近一个世纪。这些大学为拉美社会培养了一批公务人员和知识阶层,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作用,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也对日后拉美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政治独立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拉美地区大学开始进入发展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虽然此时的拉美各国纷纷获得独立,但宗主国对其经济文化的影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一部分大学因不思革新、缺乏改革创新精神被新兴政府勒令取消,或几经关闭和重建。还有一部分老牌大学经过重新组建、重新命名得以保留。
正是在这一时期,拉美国家新建了一批大学,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圣菲大学、拉普拉塔大学、智利大学、乌拉圭大学等。经过重组或新建的大学,肩负着社会的更高期望。虽然它们在发展模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仍然沿袭“新大陆”时期陈旧的办学理念。
拉美国家在政治独立初期,未能彻底摆脱原有社会结构的束缚,大学仍保留着宗主国的殖民主义痕迹和教权气息。在一些国家,政治和经济秩序仍旧掌握在旧贵族手中,限制了教学自由、精神自由、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化进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伴随美国民主办学理念传入拉美,改革拉美大学模式被提上日程。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科研自由、师资竞争选拔、服务社会、联系社会等成为大学新常态,大学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开始得到重视,公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拉美爆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无力完全承担因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上升而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经费,开始探索高等教育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模式。70年代以后,受欧洲教育自由化新潮流的影响,教育的“公共消费”理念被“教育市场化”代替,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学生选择教育服务。两者之间的“供需”关系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促使学校不断完善自身,提供优质服务。
在教育自由化、产业化理念的引导下,拉美国家随后经历了一个从政府主导的公共教育发展模式到产业化的新自由主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私立教育发展迅猛,一时间涌现了大批私立院校。
与此同时,伴随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浪潮,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拉美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新的信息和交流技术改变了拉美国家原有的教育模式,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开始着手寻求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把最新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播和创造新知识。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评估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