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王三义:《脆弱的韧性:经济与文明史散论》

创建时间:  2025-09-28     浏览次数:


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教授王三义新作:《脆弱的韧性:经济与文明史散论》出版


☆以经济史之刃,剖解文明兴衰:跳出传统政治军事史框架,从经济视角重新审视奥斯曼帝国治乱、非洲困境等命题,带领读者在俯瞰全局的视野中,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肌理。

☆聚焦“边缘”地带,聆听被遮蔽的历史声音:将目光投向中东、非洲、南亚,深刻揭示非西方世界在现代化全球浪潮中的挣扎、韧性及其独特发展路径,补全历史叙事的另一半。


☆史学研究中的“思想火花”,随笔之中见功力:虽是零散随想,却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核心关切,集萃关于帝国治理、殖民创伤与现代转型的思考,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17C12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的个人学术随笔集,所收录的文章围绕作者在世界史研究中形成的零散思考,所谈论的话题涉及面较宽,主要以经济史视角审视文明论题,包含文明碰撞、帝国治理困境、现代化路径和批判等诸多议题。

全书分为四辑,三十余篇文章。尽管本书为作者多年学术生涯中偶发之随想零散积累而成,但四辑的架构仍然隐含相对清晰的脉络:从殖民创伤到现代转型,从帝国治理到经济规律,最终回归史学方法论反思。第一辑讨论的是古代文明的历史遗产与得失鉴戒。第二辑聚焦于帝国和殖民体系的治理难题,如奥斯曼帝国的瘟疫、非洲的困境等,并论及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现代土耳其的道路探索。第三辑关注近现代经济和文明发展,特别是东方世界的经济变革和世界不同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前三辑所涉及的地区,如中东、非洲、南亚等,书中虽以分散的杂文形式进行探讨,但也清晰展现出其文明与经济发展既存在显著的韧性,又因在国际体系中的边缘化与依附性,以及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齿轮之间充满艰难的磨合而导致的动荡与断裂,呈现出作者对现代国际秩序中边缘地区发展的独特性的理解与关照。


13DA8



【作者简介】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土耳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07)。主要研究领域:中东近代经济史、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帝国之治: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等,合著《近代东方国家的变革》,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兴废与进退》《个人与时代》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东经济通史”。


224A3


【自序】


《经济观察报》上有一篇文章题为《破解远大目标对思维的禁锢》,其中的一段话说:“没有设定目标的人,反而有可能嗅到路旁的玫瑰花香,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很可能没有时间邂逅‘最美的意外 ’。”作者的见解有道理。我们这些史学研究者,就是“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似乎总是时间不够用,没有闲情欣赏沿途的美景。问题在于,即便勤勤恳恳,不停地读书写作,也未必能实现高远的学术目标。

像世界史、世界文明史这样宏大而宽泛的学科和领域,单个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窥知其底有多深、边有多远。可行的方式是,把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区域,或某几个专题。当然,多年的研究工作,有时会让研究者画地为牢。比如我博士论文的课题是中东近代经济,后来的课题为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现在又回到中东地区的经济演变,都是在中东近代史范围之内。

正因为近几年的课题集中于经济史,我用心于经济学名著的反复阅读和思考,有时把文明放在经济视角看,忍不住产生一些想法。我的感悟有两方面。其一,文明的要素包括财富和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财富积累;没有财富,即使社会稳定,文明发展也长期落后。也就是说,文明论题落实到经济和政治层面,就容易讲透。其二,世界五千年文明的延续是人类引以为傲的,但这种韧性是脆弱的。物质文明的创造不易,却有可能被消耗和浪费。制度文明的传承和积累也难。有时制度的条文留下来,而制度失效了;或者,后面的朝代搬用前朝制度,刻舟求剑,酿成恶果。精神文明的命运则常常是,文化产品保存下来了,例如汗牛充栋的浩繁史籍,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可能丧失了。

经济学家说研究经济要有“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历史学的研究也一样。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根源和来龙去脉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历史的兴趣。而真正身在历史学研究中,见识和实践是要区分开的。见识要尽可能高远,但科研实践要低近,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不过,太低太近,就很难开阔,甚而可能窒息。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我尝试着打开一些窗口,给自己透气。当教师三十多年,兼做专业的研究,思考的多,课堂能讲的少,发表的也有限,因此总有积累的“剩文”。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大致是反映文明社会的常态与变态,仍可以放在世界经济史范围内,又可以出一本文集了。但如何取名,拿不定主意。为什么对文集取名犹豫,自己说不上。但清楚地记得,前三本文集出版之前也左思右想,书名变了几次。相反,每次出版学术著作从没有犯难,因为要出版的著作不是博士论文、博士后报告,就是课题项目的成果,早就确定了选题,不但前期不用斟酌,过后也不思量。而写随笔、杂感、书评、访谈稿都是副业,是私活,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没有提前确定主题,为此,出版文集前要反复思虑和取舍,也请编辑帮忙。

这本文集中,有的文章是在课堂讨论中受启发而写的,有的是读了好书的感想,有的是讲座的文稿。还有一些是“大题小做”的文字,题目本来可以写成论文,但搜集材料费事,即使完成,未必能顺利发表,就干脆简单地写下构想或感悟。我期望的状态是,闷头闷脑地积累,不声不响地思索,有模有样地写作,一篇一篇堆积起来,呈一己之见,不和人打嘴仗。因此,这些文章的总特点是,在经济史视角下审视熟悉的文明论题,了解文明延续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种种变故。

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不知疲倦地争抢着,勤奋而执着地内耗着,在各自的圈子里因害怕掉队而拼命前行。至于事业在哪里,成就大不大,似乎就顾不上细究。网上说的“我‘卷’故我在”,也许是有道理的。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做学术还是搞艺术,都像是画沙画,画完了,一风吹了;再有人来接着画,画完被吹去,所留的痕迹有限。这本小小文集,也不指望留痕。我只是想把自己思考过的问题、事件、人物和作品,做一个集中记录,变成印刷品,便于阅读,也希望和人分享。








上一条:【国际会议】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助力“南南合作:万隆会议70周年”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学术会议】“中土关系新前沿”论坛在安卡拉成功举办 上海大学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对话


【新书速递】王三义:《脆弱的韧性:经济与文明史散论》

创建时间:  2025-09-28     浏览次数:


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教授王三义新作:《脆弱的韧性:经济与文明史散论》出版


☆以经济史之刃,剖解文明兴衰:跳出传统政治军事史框架,从经济视角重新审视奥斯曼帝国治乱、非洲困境等命题,带领读者在俯瞰全局的视野中,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肌理。

☆聚焦“边缘”地带,聆听被遮蔽的历史声音:将目光投向中东、非洲、南亚,深刻揭示非西方世界在现代化全球浪潮中的挣扎、韧性及其独特发展路径,补全历史叙事的另一半。


☆史学研究中的“思想火花”,随笔之中见功力:虽是零散随想,却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核心关切,集萃关于帝国治理、殖民创伤与现代转型的思考,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17C12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的个人学术随笔集,所收录的文章围绕作者在世界史研究中形成的零散思考,所谈论的话题涉及面较宽,主要以经济史视角审视文明论题,包含文明碰撞、帝国治理困境、现代化路径和批判等诸多议题。

全书分为四辑,三十余篇文章。尽管本书为作者多年学术生涯中偶发之随想零散积累而成,但四辑的架构仍然隐含相对清晰的脉络:从殖民创伤到现代转型,从帝国治理到经济规律,最终回归史学方法论反思。第一辑讨论的是古代文明的历史遗产与得失鉴戒。第二辑聚焦于帝国和殖民体系的治理难题,如奥斯曼帝国的瘟疫、非洲的困境等,并论及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现代土耳其的道路探索。第三辑关注近现代经济和文明发展,特别是东方世界的经济变革和世界不同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前三辑所涉及的地区,如中东、非洲、南亚等,书中虽以分散的杂文形式进行探讨,但也清晰展现出其文明与经济发展既存在显著的韧性,又因在国际体系中的边缘化与依附性,以及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化齿轮之间充满艰难的磨合而导致的动荡与断裂,呈现出作者对现代国际秩序中边缘地区发展的独特性的理解与关照。


13DA8



【作者简介】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土耳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07)。主要研究领域:中东近代经济史、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帝国之治: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等,合著《近代东方国家的变革》,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兴废与进退》《个人与时代》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东经济通史”。


224A3


【自序】


《经济观察报》上有一篇文章题为《破解远大目标对思维的禁锢》,其中的一段话说:“没有设定目标的人,反而有可能嗅到路旁的玫瑰花香,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很可能没有时间邂逅‘最美的意外 ’。”作者的见解有道理。我们这些史学研究者,就是“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似乎总是时间不够用,没有闲情欣赏沿途的美景。问题在于,即便勤勤恳恳,不停地读书写作,也未必能实现高远的学术目标。

像世界史、世界文明史这样宏大而宽泛的学科和领域,单个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窥知其底有多深、边有多远。可行的方式是,把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区域,或某几个专题。当然,多年的研究工作,有时会让研究者画地为牢。比如我博士论文的课题是中东近代经济,后来的课题为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现在又回到中东地区的经济演变,都是在中东近代史范围之内。

正因为近几年的课题集中于经济史,我用心于经济学名著的反复阅读和思考,有时把文明放在经济视角看,忍不住产生一些想法。我的感悟有两方面。其一,文明的要素包括财富和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财富积累;没有财富,即使社会稳定,文明发展也长期落后。也就是说,文明论题落实到经济和政治层面,就容易讲透。其二,世界五千年文明的延续是人类引以为傲的,但这种韧性是脆弱的。物质文明的创造不易,却有可能被消耗和浪费。制度文明的传承和积累也难。有时制度的条文留下来,而制度失效了;或者,后面的朝代搬用前朝制度,刻舟求剑,酿成恶果。精神文明的命运则常常是,文化产品保存下来了,例如汗牛充栋的浩繁史籍,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可能丧失了。

经济学家说研究经济要有“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历史学的研究也一样。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根源和来龙去脉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历史的兴趣。而真正身在历史学研究中,见识和实践是要区分开的。见识要尽可能高远,但科研实践要低近,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不过,太低太近,就很难开阔,甚而可能窒息。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我尝试着打开一些窗口,给自己透气。当教师三十多年,兼做专业的研究,思考的多,课堂能讲的少,发表的也有限,因此总有积累的“剩文”。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大致是反映文明社会的常态与变态,仍可以放在世界经济史范围内,又可以出一本文集了。但如何取名,拿不定主意。为什么对文集取名犹豫,自己说不上。但清楚地记得,前三本文集出版之前也左思右想,书名变了几次。相反,每次出版学术著作从没有犯难,因为要出版的著作不是博士论文、博士后报告,就是课题项目的成果,早就确定了选题,不但前期不用斟酌,过后也不思量。而写随笔、杂感、书评、访谈稿都是副业,是私活,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没有提前确定主题,为此,出版文集前要反复思虑和取舍,也请编辑帮忙。

这本文集中,有的文章是在课堂讨论中受启发而写的,有的是读了好书的感想,有的是讲座的文稿。还有一些是“大题小做”的文字,题目本来可以写成论文,但搜集材料费事,即使完成,未必能顺利发表,就干脆简单地写下构想或感悟。我期望的状态是,闷头闷脑地积累,不声不响地思索,有模有样地写作,一篇一篇堆积起来,呈一己之见,不和人打嘴仗。因此,这些文章的总特点是,在经济史视角下审视熟悉的文明论题,了解文明延续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种种变故。

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不知疲倦地争抢着,勤奋而执着地内耗着,在各自的圈子里因害怕掉队而拼命前行。至于事业在哪里,成就大不大,似乎就顾不上细究。网上说的“我‘卷’故我在”,也许是有道理的。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无论做学术还是搞艺术,都像是画沙画,画完了,一风吹了;再有人来接着画,画完被吹去,所留的痕迹有限。这本小小文集,也不指望留痕。我只是想把自己思考过的问题、事件、人物和作品,做一个集中记录,变成印刷品,便于阅读,也希望和人分享。








上一条:【国际会议】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助力“南南合作:万隆会议70周年”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学术会议】“中土关系新前沿”论坛在安卡拉成功举办 上海大学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