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办

创建时间:  2024-10-16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13日下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和历史学系联合主办的“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3号楼402会议室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王凯、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王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徐成、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帅、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博士后武桐雨受邀参会。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刘义教授、杨晨副教授、韩萧讲师、王佳尼讲师、杜东辉讲师、汪瑾卉博士后出席会议。全球问题研究院硕博士生二十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杜东辉老师介绍了本次论坛活动的目的,即加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学界青年学者的对话,促进不同背景学者的对话。刘义教授介绍了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的缘起、发展和建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本次活动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方法篇、议题篇和区域篇。

方法篇的主持人是杜东辉老师,王凯、王蕾、韩萧三位老师进行了分享。

王凯老师对国际关系的混合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王凯老师阐释了实证研究的目的,区分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并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他介绍了实证方法的两大类别:有控制的比较和过程追踪。王凯老师还讨论了不同研究阶段的适用方法,强调了混合方法的优势。王老师区分了两类混合方法:一类是为不同阶段提供帮助的方法,如实地研究+案例分析、量化研究+案例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案例分析;另一类是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混合使用以增强分析可信度的方法。

王蕾老师以自身研究为基础,介绍了她在国际规范研究中的操作方式。她指出,其早期研究集中于规范的演变和传播,而现在则关注规范间的竞争,以及这些竞争如何塑造国际制度。王蕾老师采用小样本案例研究,通过观察行为体间的互动来探究规范演化的因果机制。她以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为例,展示了如何追踪国家和行为体的互动。王蕾老师通过阅读国际会议中的立场声明和工作文件,提取核心论点和证据,分析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和反应,并对这些互动如何随时间变化进行总结,最终将这些内容理论化。她也提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包括提炼新理论因素的困难。

韩萧老师深入探讨了实验方法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和前景。他指出实验方法对于控制变量和建立因果关系至关重要,并将其分为实验室、调查和田野实验三种类型。韩萧老师提到实验设计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样本代表性和实验场景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还分析了实验方法在因果关系、大众理论、难以获取经验证据的议题以及敏感性问题上的适用性。

议题篇的主持人为杨晨老师,张帅、文少彪、汪瑾卉三位老师进行了分享。

张帅老师深入讨论了多利益攸关方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有效性。他首先定义了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包括过程有效性和结果有效性。过程有效性关注共识的形成和粮农协议的执行,而结果有效性则评估协议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张帅老师分析了不同伙伴关系的案例,并指出权力分配和资源筹措是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计划(GAFSP)和粮食安全和营养新联盟(NAFSN)的案例,他展示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多利益攸关方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表现。

文少彪老师深入分析了巴以冲突背景下中东代理人战争的特征与影响。他指出,与传统战争相比,代理人战争降低了国际观众的成本,但是非国家代理人被外部施动方“赋能”后,常常谋求自主利益,使代理关系出现管控难题。他通过巴以冲突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直接对抗与通过代理人发动战争对国家利益的不同影响。文少彪老师认为,代理人战争更复杂,更具有延续性,加剧了地区动荡,也使得敌对关系扩散至更加广泛的范围。这种战争削弱了当地政府权威,增强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同时,大国在中东的代理人战争将地区博弈转变为全球战略博弈,对施动方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安全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汪瑾卉老师深入探讨了中俄太空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意义。她强调近地轨道控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指出美国太空政策的变化显示了太空竞争的加剧。随着地缘政治向天缘政治的转变,太空成为新的大国竞争领域。汪瑾卉老师通过太空国家行为体聚类分析图、中美俄航天火箭发射次数等数据,揭示了三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态势。她还详细介绍了中俄太空合作计划,认为这些合作项目不仅加深了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区域篇的主持人是王佳尼老师,徐成、武桐雨、杜东辉三位老师进行了发言。

徐成老师深入分析了“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调整与升级。他指出,“全球南方”国家正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外交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在美西方地缘政治视角中,“全球南方”被视为地缘政治联盟、中美战略竞争的疆场,并提出了全球西方、全球东方、全球南方等概念。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对“全球南方”也有丰富的讨论。徐成老师提出“朋友圈”外交概念,强调中国需调整外交战略以适应新背景,应对当前挑战。

武桐雨老师分析了伊朗如何通过“前沿防御战略”应对国际孤立和地区威胁,以增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她指出,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压力,伊朗实施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纵深”,旨在扩大地区影响力并塑造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武桐雨老师强调,伊朗的“积极威慑”战略是其军事筹划的核心,利用非对称手段与对手抗衡,同时保障国内安全。她还讨论了伊朗战略的主动性和模糊性,以及它在地区内引发的不安全感,为理解中东的复杂局势提供了新视角,引发对未来地区安全的深入思考。

杜东辉老师探讨了土耳其的中东政策意识形态色彩与工具性思维并存的现象,分析了土耳其对穆兄会的同情及其差异化政策的背后逻辑。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土耳其如何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通过案例比较,杜东辉老师探讨了土耳其对不同穆兄会行为体的态度和政策。他指出,理性分析在解释涉及主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利益和价值观利益的影响时,其解释力会减弱。杜老师总结,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对政策过程有显著影响,分析这种交互作用能揭示和弥补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每一板块之后设有评议和讨论环节。徐成和文少彪、韩萧和王蕾、杨晨和王凯分别担任三个板块的评议人。他们对发言人的研究进行点评,指出可供思考的观点、方法和视角;对发言中的局限性进行剖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发言人也对点评和提问进行了回应。

最后刘义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活动的组织及时而全面,汇聚了上海高校的青年学者,覆盖了多元化的议题,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研究实力和学术热情。刘老师认为,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和扎实学术能力为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交流,进一步推动青年学者的成长。



撰稿:张庆毅,上海大学政治学硕士生







上一条:【期刊论文】土耳其中心博士生Hasan Aydin与刘义教授在《Insight Turkey》上发表学术论文

下一条:【学术交流】Janaka Jayawickrama教授应邀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做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办

创建时间:  2024-10-16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13日下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和历史学系联合主办的“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3号楼402会议室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王凯、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王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徐成、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帅、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博士后武桐雨受邀参会。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刘义教授、杨晨副教授、韩萧讲师、王佳尼讲师、杜东辉讲师、汪瑾卉博士后出席会议。全球问题研究院硕博士生二十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杜东辉老师介绍了本次论坛活动的目的,即加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学界青年学者的对话,促进不同背景学者的对话。刘义教授介绍了上海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的缘起、发展和建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本次活动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方法篇、议题篇和区域篇。

方法篇的主持人是杜东辉老师,王凯、王蕾、韩萧三位老师进行了分享。

王凯老师对国际关系的混合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王凯老师阐释了实证研究的目的,区分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并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他介绍了实证方法的两大类别:有控制的比较和过程追踪。王凯老师还讨论了不同研究阶段的适用方法,强调了混合方法的优势。王老师区分了两类混合方法:一类是为不同阶段提供帮助的方法,如实地研究+案例分析、量化研究+案例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案例分析;另一类是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混合使用以增强分析可信度的方法。

王蕾老师以自身研究为基础,介绍了她在国际规范研究中的操作方式。她指出,其早期研究集中于规范的演变和传播,而现在则关注规范间的竞争,以及这些竞争如何塑造国际制度。王蕾老师采用小样本案例研究,通过观察行为体间的互动来探究规范演化的因果机制。她以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为例,展示了如何追踪国家和行为体的互动。王蕾老师通过阅读国际会议中的立场声明和工作文件,提取核心论点和证据,分析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和反应,并对这些互动如何随时间变化进行总结,最终将这些内容理论化。她也提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包括提炼新理论因素的困难。

韩萧老师深入探讨了实验方法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和前景。他指出实验方法对于控制变量和建立因果关系至关重要,并将其分为实验室、调查和田野实验三种类型。韩萧老师提到实验设计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样本代表性和实验场景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还分析了实验方法在因果关系、大众理论、难以获取经验证据的议题以及敏感性问题上的适用性。

议题篇的主持人为杨晨老师,张帅、文少彪、汪瑾卉三位老师进行了分享。

张帅老师深入讨论了多利益攸关方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有效性。他首先定义了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包括过程有效性和结果有效性。过程有效性关注共识的形成和粮农协议的执行,而结果有效性则评估协议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张帅老师分析了不同伙伴关系的案例,并指出权力分配和资源筹措是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计划(GAFSP)和粮食安全和营养新联盟(NAFSN)的案例,他展示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多利益攸关方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表现。

文少彪老师深入分析了巴以冲突背景下中东代理人战争的特征与影响。他指出,与传统战争相比,代理人战争降低了国际观众的成本,但是非国家代理人被外部施动方“赋能”后,常常谋求自主利益,使代理关系出现管控难题。他通过巴以冲突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直接对抗与通过代理人发动战争对国家利益的不同影响。文少彪老师认为,代理人战争更复杂,更具有延续性,加剧了地区动荡,也使得敌对关系扩散至更加广泛的范围。这种战争削弱了当地政府权威,增强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同时,大国在中东的代理人战争将地区博弈转变为全球战略博弈,对施动方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安全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汪瑾卉老师深入探讨了中俄太空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意义。她强调近地轨道控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指出美国太空政策的变化显示了太空竞争的加剧。随着地缘政治向天缘政治的转变,太空成为新的大国竞争领域。汪瑾卉老师通过太空国家行为体聚类分析图、中美俄航天火箭发射次数等数据,揭示了三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态势。她还详细介绍了中俄太空合作计划,认为这些合作项目不仅加深了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区域篇的主持人是王佳尼老师,徐成、武桐雨、杜东辉三位老师进行了发言。

徐成老师深入分析了“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调整与升级。他指出,“全球南方”国家正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外交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在美西方地缘政治视角中,“全球南方”被视为地缘政治联盟、中美战略竞争的疆场,并提出了全球西方、全球东方、全球南方等概念。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对“全球南方”也有丰富的讨论。徐成老师提出“朋友圈”外交概念,强调中国需调整外交战略以适应新背景,应对当前挑战。

武桐雨老师分析了伊朗如何通过“前沿防御战略”应对国际孤立和地区威胁,以增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她指出,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压力,伊朗实施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纵深”,旨在扩大地区影响力并塑造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武桐雨老师强调,伊朗的“积极威慑”战略是其军事筹划的核心,利用非对称手段与对手抗衡,同时保障国内安全。她还讨论了伊朗战略的主动性和模糊性,以及它在地区内引发的不安全感,为理解中东的复杂局势提供了新视角,引发对未来地区安全的深入思考。

杜东辉老师探讨了土耳其的中东政策意识形态色彩与工具性思维并存的现象,分析了土耳其对穆兄会的同情及其差异化政策的背后逻辑。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土耳其如何处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通过案例比较,杜东辉老师探讨了土耳其对不同穆兄会行为体的态度和政策。他指出,理性分析在解释涉及主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利益和价值观利益的影响时,其解释力会减弱。杜老师总结,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对政策过程有显著影响,分析这种交互作用能揭示和弥补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每一板块之后设有评议和讨论环节。徐成和文少彪、韩萧和王蕾、杨晨和王凯分别担任三个板块的评议人。他们对发言人的研究进行点评,指出可供思考的观点、方法和视角;对发言中的局限性进行剖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发言人也对点评和提问进行了回应。

最后刘义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活动的组织及时而全面,汇聚了上海高校的青年学者,覆盖了多元化的议题,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研究实力和学术热情。刘老师认为,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和扎实学术能力为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交流,进一步推动青年学者的成长。



撰稿:张庆毅,上海大学政治学硕士生







上一条:【期刊论文】土耳其中心博士生Hasan Aydin与刘义教授在《Insight Turkey》上发表学术论文

下一条:【学术交流】Janaka Jayawickrama教授应邀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做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