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郭长刚:建议加强宗教学学科建设,提升应对国际变局能力

创建时间:  2022-03-21     浏览次数:


建议加强宗教学学科建设,提升应对国际变局能力

大家好,我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郭长刚。

在2021年12月3日至4日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习主席强调要培养三支队伍:一支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一支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一支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同时,习主席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但是,目前国内的宗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无法满足三支队伍建设的需求。

首先,目前的宗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无法满足“三支队伍”的要求。宗教学只是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全国不足10家,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信息,全国招收宗教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只有41家,招生规模大约只有200人左右,招收宗教学博士研究生的单位更是只有个位数。以这样的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模显然无法满足“三支队伍”建设的要求。

第二,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存在诸多限制。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面对的一个最大的窘境是论文发表难、著作出版难。一本著作只要涉及到宗教就必须“送审”,而这个送审是没有时间表的,相关部门并不给出“何时给反馈”的信息,“送审”几乎成了无期限的“冷藏”。另外就是组织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困难重重。

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发表、出版,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开展国际交流,那就相当于把舆论阵地拱手让给别人,在宗教相关议题上我们在国际社会就会处于“弱势”甚至是“失语”状态,“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就是空谈了。

第三,对宗教问题的认知不能很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近年来,美西方不断以宗教为借口干涉我内政,抹黑我形象。放眼世界,宗教与全球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研数据显示,当今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信教者占80%多;根据我们自己的官方数据,我国信教人口也有1亿多。在世界大多数人口都有着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宗教缺乏基本的、常识性的认知,认为宗教是“敏感”话题,那将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毕竟“一带一路”强调“民心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赖于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将宗教学设为一级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宗教学可以作为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在14个学科门类中,“哲学”是唯一只有一个一级学科的学科门类。宗教学也可以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教育部在新一轮的学科目录修订中已决定把“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国内学术界从事宗教研究的除哲学学科外,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国际政治等都在从不同的进路进行与宗教相关的研究,因此,宗教学或宗教研究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

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特别说明,此次一级学科目录调整完善的一个原则就是“发展国家急需学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宗教学”应该被列为“国家急需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第二,应该把宗教学作为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一定通过大规模设立宗教学本科专业的形式,但“宗教学概论”等课程应该成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如《社会》课或《历史》课中,也应该增加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应该加强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宗教中国化的大学、中学教材建设。

第三,加强宗教学方面的“知识生产与供给侧改革”。包括大力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同时,支持相关学者积极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声,为国际社会提供宗教学领域的“中国智造”知识产品。






上一条:【2022全国两会】郭长刚:关于完善交叉学科管理办法的建议

下一条:【对外合作】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将协助秘鲁国家档案馆推进档案整理与文化遗产申报


【2022全国两会】郭长刚:建议加强宗教学学科建设,提升应对国际变局能力

创建时间:  2022-03-21     浏览次数:


建议加强宗教学学科建设,提升应对国际变局能力

大家好,我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郭长刚。

在2021年12月3日至4日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习主席强调要培养三支队伍:一支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一支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一支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同时,习主席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但是,目前国内的宗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无法满足三支队伍建设的需求。

首先,目前的宗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无法满足“三支队伍”的要求。宗教学只是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全国不足10家,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信息,全国招收宗教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只有41家,招生规模大约只有200人左右,招收宗教学博士研究生的单位更是只有个位数。以这样的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模显然无法满足“三支队伍”建设的要求。

第二,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存在诸多限制。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面对的一个最大的窘境是论文发表难、著作出版难。一本著作只要涉及到宗教就必须“送审”,而这个送审是没有时间表的,相关部门并不给出“何时给反馈”的信息,“送审”几乎成了无期限的“冷藏”。另外就是组织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困难重重。

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发表、出版,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开展国际交流,那就相当于把舆论阵地拱手让给别人,在宗教相关议题上我们在国际社会就会处于“弱势”甚至是“失语”状态,“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就是空谈了。

第三,对宗教问题的认知不能很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近年来,美西方不断以宗教为借口干涉我内政,抹黑我形象。放眼世界,宗教与全球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研数据显示,当今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信教者占80%多;根据我们自己的官方数据,我国信教人口也有1亿多。在世界大多数人口都有着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宗教缺乏基本的、常识性的认知,认为宗教是“敏感”话题,那将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毕竟“一带一路”强调“民心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赖于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将宗教学设为一级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宗教学可以作为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在14个学科门类中,“哲学”是唯一只有一个一级学科的学科门类。宗教学也可以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教育部在新一轮的学科目录修订中已决定把“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国内学术界从事宗教研究的除哲学学科外,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国际政治等都在从不同的进路进行与宗教相关的研究,因此,宗教学或宗教研究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

前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特别说明,此次一级学科目录调整完善的一个原则就是“发展国家急需学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宗教学”应该被列为“国家急需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第二,应该把宗教学作为通识教育或者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一定通过大规模设立宗教学本科专业的形式,但“宗教学概论”等课程应该成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如《社会》课或《历史》课中,也应该增加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应该加强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宗教中国化的大学、中学教材建设。

第三,加强宗教学方面的“知识生产与供给侧改革”。包括大力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同时,支持相关学者积极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声,为国际社会提供宗教学领域的“中国智造”知识产品。






上一条:【2022全国两会】郭长刚:关于完善交叉学科管理办法的建议

下一条:【对外合作】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将协助秘鲁国家档案馆推进档案整理与文化遗产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