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六十年代:跨国互通与全球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光明网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举办的“全球六十年代:跨国互通与全球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会议旨在加深对全球六十年代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研究范式的认识,回应当今全球化时代所提出的相关议题。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乌拉圭、挪威、澳大利亚、阿联酋、土耳其等国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互通以及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新的全球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涉及的议题包括“从地方到全球——六十年代再审视”、“亚洲的全球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文化政治与宣传”、“左翼网络与跨国团结”、“拉丁美洲的全球六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遗产 —— 从文化转向到全球转向”等。
美国《六十年代》(The Sixties)杂志主编、南伊利诺斯大学卡本代尔分校历史系的娜塔莎·泽拉塔斯基(Natasha Zaretsky)教授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马丁·克利姆克(Martin Klimke),分别发表了题为《性别化的1968:全球六十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和女权主义的个案》和《事实还是幻想?六十年代的全球化》的主题演讲。美国六十年代学生运动领袖马克·鲁德(Mark Rudd),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社会学与全球学杰出教授马克·尤尔根斯迈耶(Mark Juergensmeyer),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研究员,分别回顾了六十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大学的学生运动情况,以及古巴的社会运动状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全球范围内新兴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而1968年最具标志性,被视为是改变了世界的一年。这一年不但爆发了众多规模庞大并且遥相呼应的社会运动,如巴黎的“五月风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以及在芝加哥、罗马、墨西哥和东京等地兴起的反战示威运动和学生运动,同时还见证了嬉皮士、摇滚乐和各种先锋绘画艺术等各种反主流文化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同样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郭长刚教授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所以被称为“全球六十年代”(The Global Sixties),是因为随着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近代以来的西方话语霸权开始动摇,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意识形态相互斗争的同时,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一些列新的理论也在学术上解构西方的话语霸权,它标志着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新的时代的到来。(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谢晓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