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10月

创建时间:  2018-10-31     浏览次数: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8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463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编辑推荐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书描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贡献,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方式方法,阐述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内容简介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书描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贡献,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方式方法,阐述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此外,本书还论述了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及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

江时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现名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199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丁美洲研究系主任;2008年11月至2017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国际学部执行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主任。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

第一节 从“解放全人类”到和谐世界

第二节 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意义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意义

第三章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节 如何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第三节 如何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四节 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第五节 如何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四章 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为世界繁荣做出的贡献

第三节 中国为文明互鉴做出的贡献

第四节 中国为绿色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五章 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挑战

第二节 如何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特点

第二节 如何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七章 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机遇及挑战

第二节 如何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后 记

前 言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不断升华。从“解放全人类”到和谐世界,再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变化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既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也是对新中国六十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勇于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的美好愿望。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是关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首个白皮书。该白皮书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这是中国的官方文件首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说:“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在多个场合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深入阐述了这一理念的含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中共十九大在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时,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要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当然,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但人类社会不应该放弃对这一远大理想的追求。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还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和合”。自古以来,“和合”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义为至上的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问世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有利于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有利于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有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有利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五个世界”: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共十九大报告也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诚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难以一蹴而就的长远目标,但中国并未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事实上,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尤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推动文明互鉴和倡导绿色发展等方面,中国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使亚洲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基本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创造和维系一种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亚洲命运共同体能为亚洲的发展创造一种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为基础的环境。此外,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累经验。当然,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拥有54个国家的非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成为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中非传统友谊深得人心,已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中非命运共同体来之不易。为了巩固和夯实这一共同体,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中非双方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强化双方在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作用、继续大力推动经济关系、大力推进三方合作、反击“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拉双方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这一设想是中国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方在国际上呼吁的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的重大步骤之一。当然,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双方更应该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携手共进,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江时学

2018年9月18日





上一条:安东尼奥·萨帕塔:《贝拉斯科的垮台:政治斗争与政权危机》



江时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10月

创建时间:  2018-10-31     浏览次数: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8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463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编辑推荐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书描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贡献,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方式方法,阐述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内容简介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书描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贡献,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方式方法,阐述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此外,本书还论述了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及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

江时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现名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199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丁美洲研究系主任;2008年11月至2017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国际学部执行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主任。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升华

第一节 从“解放全人类”到和谐世界

第二节 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及其意义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意义

第三章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如何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节 如何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第三节 如何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四节 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第五节 如何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四章 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为世界繁荣做出的贡献

第三节 中国为文明互鉴做出的贡献

第四节 中国为绿色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五章 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挑战

第二节 如何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特点

第二节 如何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七章 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机遇及挑战

第二节 如何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后 记

前 言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不断升华。从“解放全人类”到和谐世界,再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变化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既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也是对新中国六十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勇于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的美好愿望。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是关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首个白皮书。该白皮书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战,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只会造成两败俱伤。”这是中国的官方文件首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说:“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在多个场合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深入阐述了这一理念的含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中共十九大在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时,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要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当然,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但人类社会不应该放弃对这一远大理想的追求。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还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和合”。自古以来,“和合”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义为至上的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问世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有利于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有利于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有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有利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五个世界”: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共十九大报告也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诚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难以一蹴而就的长远目标,但中国并未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事实上,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尤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推动文明互鉴和倡导绿色发展等方面,中国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使亚洲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基本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创造和维系一种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亚洲命运共同体能为亚洲的发展创造一种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为基础的环境。此外,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累经验。当然,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拥有54个国家的非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成为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中非传统友谊深得人心,已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宝贵财富。

中非命运共同体来之不易。为了巩固和夯实这一共同体,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中非双方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强化双方在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作用、继续大力推动经济关系、大力推进三方合作、反击“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拉双方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这一设想是中国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方在国际上呼吁的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的重大步骤之一。当然,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双方更应该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携手共进,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江时学

2018年9月18日





上一条:安东尼奥·萨帕塔:《贝拉斯科的垮台:政治斗争与政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