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开贺 | 外围现实主义对阿根廷外交的影响

创建时间:  2021-03-21     浏览次数:


【世界知识】外围现实主义对阿根廷外交的影响

于开贺 《世界知识》

2021年的第一天,阿根廷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终年72岁。埃斯库德因其提出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闻名世界,其理论的核心之处在于弱国或小国不要与大国对抗。该理论在一段时期内对阿根廷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始终与梅内姆时期阿根廷外交政策相伴。图为卸任后的梅内姆2003年再次参加阿根廷总统选举,后因不敌基什内尔而落选。

产生的背景

埃斯库德认为,19世纪末至二战前阿根廷的经济繁荣,助长了阿根廷成为世界大国的雄心。但是遗憾的是,阿根廷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甚至连地区大国都称不上。从1889到1989的100年里,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始终较差,阿根廷不承认美国的“门罗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冷战时期,阿根廷奉行“第三立场”,即不加入美苏任何一方阵营,后来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阿根廷政府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拒绝批准拉美禁止核武器的《特拉特洛尔科条约》,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扩大铀的生产。1982年,阿根廷在与英国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中失败后,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更加恶化。在阿方辛政府时期(1983~1989年),阿根廷与埃及、伊拉克和利比亚联合冒险发展中程弹道导弹“秃鹰2号”计划,直至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迫于美国的压力以及阿根廷国内资金的短缺,才取消了该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阿根廷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遇到了瓶颈,国内通货膨胀高企,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着剧烈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代,“历史终结论”占据上风,新自由主义盛行。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阿根廷在经济上追随新自由主义,采用了美国开出的“华盛顿共识”的药方;在外交上也逐渐依附于美国。

与梅内姆时期外交相伴

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1992年,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一书问世。不得不承认,《外围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很强时代性的理论产物。埃斯库德在书中批判了以国家为中心、以权力为目标的西方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以国民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国际关系理论,表达了阿根廷与美国长期对抗是战略错误的思想。埃斯库德认为,国际秩序是有等级制的:第一等级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如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第二等级是国际规则的接受者;第三等级是反叛者,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他列举了西德、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全部历史,来说明如果弱国或小国依附于大国、遵守国际规则,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必须无条件地与美国结盟,才能得到发展。

埃斯库德提出的外围现实主义对当时阿根廷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埃斯库德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阿根廷外交部顾问。可以说,梅内姆执政十年间(1989~1999年),外围现实主义理论与阿根廷的外交相伴,合理地解释了梅内姆的外交政策。梅内姆从1989年掌权后,放弃了前总统庇隆的第三世界主义外交,调整了反美主义政策,公开追随美国的领导,在各种国际立场中无条件地支持美国。

为了与美国结盟,梅内姆不惜牺牲阿根廷的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弃了许多自主的外交政策。1991年,阿根廷正式退出不结盟运动,并改变原有对待古巴问题的立场,公开指责古巴,威胁让其他拉美国家孤立古巴。1993年,梅内姆政府批准核不扩散条约——《特拉特洛尔科条约》,与美国在核政策上保持一致。1994年,阿根廷支持美国入侵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提出武装干涉海地的提议;随后又作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同美国等国家一起发起授权多国部队出兵海地的提议。1996年,梅内姆提出阿根廷武装部队可以按美国的意愿参加拉美地区的缉毒行动。梅内姆始终认为,与美国结盟是阿根廷外交政策的最好选择,跟随美国可以为阿根廷赢得全球前10至15名的大国地位。

梅内姆政府采取的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在执政前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美国也给予了阿根廷一些好处。1996年,美国对以短期商务和旅行为目的来美的阿根廷居民实行免签,使阿根廷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而不需要签证的拉美国家。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首次南美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给予阿根廷“非北约盟国”地位,使得阿根廷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拉美国家。

与美国关系转好也带动了阿根廷与西方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善。1990年,阿根廷与英国恢复了中断近八年的外交关系,两国还在具有争议的马岛附近进行联合石油勘探,并签署多项协议;与欧共体各国也展开了各领域的广泛合作。

梅内姆政府时期阿根廷外交政策的转变,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阿根廷的处境,保证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阿根廷的国际形象,但从长期看,这一转变在国内改革、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问题。到梅内姆执政后期,阿根廷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并持续低迷;在外交上,阿根廷与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关系受到了损害,与邻国智利、巴西关系变得紧张。

后梅内姆时期阿根廷外交的转向

从1998年8月开始,阿根廷经济连续三年衰退,资本大量抽逃, 最终导致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美国由于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调整了战略重心,无暇顾及阿根廷。

阿根廷经济危机爆发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倒落井下石,不顾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仍开出新自由主义的“药方”——紧缩公共开支,尽快解决财政失衡的“零财政赤字计划”,这些措施导致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在这段糟糕的时期里,一些阿根廷人开始对外围现实主义产生质疑。批评者认为,阿根廷并没有因为与美国的结盟而摆脱实际困难,阿根廷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2003年5月,基什内尔总统执政后,阿根廷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强调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与美国保持“广泛、严肃和成熟的关系”,不再实行自动与其他国家结盟的政策。基什内尔在2007年卸任后,其妻子克里斯蒂娜接替他执政,克里斯蒂娜大体延续了基什内尔的内政外交政策。基什内尔夫妇执政的12年间(2003~2015年),正值拉美左翼“粉色浪潮”兴盛之际。虽然基什内尔夫妇总体来看属于温和的中左翼,但是在外交上,阿根廷在这一时期更亲近拉美左翼执政的国家。在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上,阿根廷常常表现出决不妥协的强硬姿态,敢于和俄罗斯、伊朗等带有反美倾向的国家发展关系。

到马克里执政时期(2015~ 2019年),阿根廷的外交战略向中右翼倾斜,但很显然实用主义是更为重要的原则。马克里政府执政后,虽然阿根廷与欧美国家、拉美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改善,但这些举措更多的是出于现实需要、长远经济利益和外交平衡的考虑。多元化、平衡、重塑大国形象是马克里政府外交的特点。

2019年费尔南德斯政府上台后,一定程度又部分回归“基什内尔主义”,这侧面说明阿根廷国内“庇隆主义”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不过,费尔南德斯的外交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总体而言,从历史进程看,2001年阿根廷爆发危机后,阿根廷政府调整了外交政策,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在之后几乎被“搁置”。这其中除了有阿根廷国内因素外,也与冷战后的世界由单极主导转向“一超多强、多极化”有一定关联。从外围现实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反思。

第一,外交政策应该“多元化”,而非“美国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交政策应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阿根廷与经济最发达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忽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往来。第二,外交政策应该平衡。极端反美或极端亲美的外交政策都是不可取的。阿根廷的教训证明,既不能做现存国际体系的挑战者,也不能做盲从者。第三,外交政策应该立足于本国现实。外围现实主义理论举例论证了一些国家追随一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成为了发达国家,但却忽略了也有一些追随超级大国的国家没有改变贫困的例子,比如阿根廷的邻国巴拉圭。所以,阿根廷的发展,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别国,而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积极与邻国、本区域国家和域外大国互利共赢,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者为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博士后)





上一条:Nuevos desafíos para América Latina y China en la postpandemia Por Kung Zhang

下一条:¿Debería América Latina aprender del control chino de la pandemia?


于开贺 | 外围现实主义对阿根廷外交的影响

创建时间:  2021-03-21     浏览次数:


【世界知识】外围现实主义对阿根廷外交的影响

于开贺 《世界知识》

2021年的第一天,阿根廷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终年72岁。埃斯库德因其提出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闻名世界,其理论的核心之处在于弱国或小国不要与大国对抗。该理论在一段时期内对阿根廷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始终与梅内姆时期阿根廷外交政策相伴。图为卸任后的梅内姆2003年再次参加阿根廷总统选举,后因不敌基什内尔而落选。

产生的背景

埃斯库德认为,19世纪末至二战前阿根廷的经济繁荣,助长了阿根廷成为世界大国的雄心。但是遗憾的是,阿根廷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甚至连地区大国都称不上。从1889到1989的100年里,阿根廷与美国关系始终较差,阿根廷不承认美国的“门罗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冷战时期,阿根廷奉行“第三立场”,即不加入美苏任何一方阵营,后来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阿根廷政府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拒绝批准拉美禁止核武器的《特拉特洛尔科条约》,并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扩大铀的生产。1982年,阿根廷在与英国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争中失败后,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更加恶化。在阿方辛政府时期(1983~1989年),阿根廷与埃及、伊拉克和利比亚联合冒险发展中程弹道导弹“秃鹰2号”计划,直至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迫于美国的压力以及阿根廷国内资金的短缺,才取消了该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阿根廷长期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遇到了瓶颈,国内通货膨胀高企,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着剧烈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代,“历史终结论”占据上风,新自由主义盛行。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阿根廷在经济上追随新自由主义,采用了美国开出的“华盛顿共识”的药方;在外交上也逐渐依附于美国。

与梅内姆时期外交相伴

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1992年,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一书问世。不得不承认,《外围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很强时代性的理论产物。埃斯库德在书中批判了以国家为中心、以权力为目标的西方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以国民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国际关系理论,表达了阿根廷与美国长期对抗是战略错误的思想。埃斯库德认为,国际秩序是有等级制的:第一等级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如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第二等级是国际规则的接受者;第三等级是反叛者,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他列举了西德、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全部历史,来说明如果弱国或小国依附于大国、遵守国际规则,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必须无条件地与美国结盟,才能得到发展。

埃斯库德提出的外围现实主义对当时阿根廷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埃斯库德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阿根廷外交部顾问。可以说,梅内姆执政十年间(1989~1999年),外围现实主义理论与阿根廷的外交相伴,合理地解释了梅内姆的外交政策。梅内姆从1989年掌权后,放弃了前总统庇隆的第三世界主义外交,调整了反美主义政策,公开追随美国的领导,在各种国际立场中无条件地支持美国。

为了与美国结盟,梅内姆不惜牺牲阿根廷的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弃了许多自主的外交政策。1991年,阿根廷正式退出不结盟运动,并改变原有对待古巴问题的立场,公开指责古巴,威胁让其他拉美国家孤立古巴。1993年,梅内姆政府批准核不扩散条约——《特拉特洛尔科条约》,与美国在核政策上保持一致。1994年,阿根廷支持美国入侵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提出武装干涉海地的提议;随后又作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同美国等国家一起发起授权多国部队出兵海地的提议。1996年,梅内姆提出阿根廷武装部队可以按美国的意愿参加拉美地区的缉毒行动。梅内姆始终认为,与美国结盟是阿根廷外交政策的最好选择,跟随美国可以为阿根廷赢得全球前10至15名的大国地位。

梅内姆政府采取的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在执政前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美国也给予了阿根廷一些好处。1996年,美国对以短期商务和旅行为目的来美的阿根廷居民实行免签,使阿根廷成为第一个进入美国而不需要签证的拉美国家。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首次南美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给予阿根廷“非北约盟国”地位,使得阿根廷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拉美国家。

与美国关系转好也带动了阿根廷与西方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善。1990年,阿根廷与英国恢复了中断近八年的外交关系,两国还在具有争议的马岛附近进行联合石油勘探,并签署多项协议;与欧共体各国也展开了各领域的广泛合作。

梅内姆政府时期阿根廷外交政策的转变,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阿根廷的处境,保证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阿根廷的国际形象,但从长期看,这一转变在国内改革、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问题。到梅内姆执政后期,阿根廷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并持续低迷;在外交上,阿根廷与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关系受到了损害,与邻国智利、巴西关系变得紧张。

后梅内姆时期阿根廷外交的转向

从1998年8月开始,阿根廷经济连续三年衰退,资本大量抽逃, 最终导致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而美国由于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调整了战略重心,无暇顾及阿根廷。

阿根廷经济危机爆发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倒落井下石,不顾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仍开出新自由主义的“药方”——紧缩公共开支,尽快解决财政失衡的“零财政赤字计划”,这些措施导致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在这段糟糕的时期里,一些阿根廷人开始对外围现实主义产生质疑。批评者认为,阿根廷并没有因为与美国的结盟而摆脱实际困难,阿根廷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2003年5月,基什内尔总统执政后,阿根廷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强调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与美国保持“广泛、严肃和成熟的关系”,不再实行自动与其他国家结盟的政策。基什内尔在2007年卸任后,其妻子克里斯蒂娜接替他执政,克里斯蒂娜大体延续了基什内尔的内政外交政策。基什内尔夫妇执政的12年间(2003~2015年),正值拉美左翼“粉色浪潮”兴盛之际。虽然基什内尔夫妇总体来看属于温和的中左翼,但是在外交上,阿根廷在这一时期更亲近拉美左翼执政的国家。在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上,阿根廷常常表现出决不妥协的强硬姿态,敢于和俄罗斯、伊朗等带有反美倾向的国家发展关系。

到马克里执政时期(2015~ 2019年),阿根廷的外交战略向中右翼倾斜,但很显然实用主义是更为重要的原则。马克里政府执政后,虽然阿根廷与欧美国家、拉美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改善,但这些举措更多的是出于现实需要、长远经济利益和外交平衡的考虑。多元化、平衡、重塑大国形象是马克里政府外交的特点。

2019年费尔南德斯政府上台后,一定程度又部分回归“基什内尔主义”,这侧面说明阿根廷国内“庇隆主义”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不过,费尔南德斯的外交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总体而言,从历史进程看,2001年阿根廷爆发危机后,阿根廷政府调整了外交政策,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在之后几乎被“搁置”。这其中除了有阿根廷国内因素外,也与冷战后的世界由单极主导转向“一超多强、多极化”有一定关联。从外围现实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反思。

第一,外交政策应该“多元化”,而非“美国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交政策应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阿根廷与经济最发达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忽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往来。第二,外交政策应该平衡。极端反美或极端亲美的外交政策都是不可取的。阿根廷的教训证明,既不能做现存国际体系的挑战者,也不能做盲从者。第三,外交政策应该立足于本国现实。外围现实主义理论举例论证了一些国家追随一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成为了发达国家,但却忽略了也有一些追随超级大国的国家没有改变贫困的例子,比如阿根廷的邻国巴拉圭。所以,阿根廷的发展,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别国,而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积极与邻国、本区域国家和域外大国互利共赢,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者为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博士后)





上一条:Nuevos desafíos para América Latina y China en la postpandemia Por Kung Zhang

下一条:¿Debería América Latina aprender del control chino de la pand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