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19-12-26     浏览次数:


“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成功举办

12月6日,“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乐乎楼上善厅顺利举行。此次工作坊以“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合作或冲突?”为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高默波、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助理教授雷爱华、田纳西科技大学教授米切尔·冈特、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大卫·佩雷斯·德罗西尔,Kairos Future(凯洛斯未来)咨询公司的伊丽莎白·沈应邀前来作主题演讲。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图鲁·凯斯金教授主持,文学院王栋教授为与谈人。50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



图鲁·凯斯金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与思路,各位教授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高默波首先简要介绍了中美关系历史,论述了自中国建国前至今,中美之间错综复杂、爱恨交加的关系。之后,高教授回顾了华为事件的始末,认为该事件激起了中国网络及媒体上的爱国主义浪潮。高教授说华为事件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长期来看,该事件会使中国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幻灭,并且,华为事件象征着人类在新技术时代的困境,高教授也带给我们一些对未来的思考:一、如果西方的统治不能继续下去,如何能够差异共存?如何在不担心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制定全球技术标准?二、如果西方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世界其他地区该如何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助理教授雷爱华则做了题为“全球治理两极分化:各国加入中国‘一带一路’(BRI)的原因”的演讲,雷爱华教授梳理了当前关于BRI的文献著作,分析了中国提出BRI的内在动力,并且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参与BRI的各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3点:一、根据统计结果,美国盟友参与性并不显著,但比较积极;美国盟友的角色并不会对某国加入BRI的可能性带来影响;二、 区域邻近性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积极的,比如临近中国的亚洲国家的参与度比较高;三、 人均GDP的分析结果表明,越富裕的国家越倾向于加入BRI。

不同于雷爱华教授的立足于当下的研究视角,田纳西科技大学教授米切尔·冈特,从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的30年间中美关系的动荡与变化入手,讲述了美国政府从对中国的“遏制并孤立”转变为实质上的“遏制但不孤立”,以及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以自行发展经济来冲破美国制造的经济禁运。“乒乓外交”、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及半官方文化交流为两国最终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大卫·佩雷斯·德罗西尔则做了题为“不可避免的技术竞争贸易战:美国关于中国知识产权”的论述。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何为知识产权(以下简称“IPR”),并且简要回顾了IPR从1967年产生至今的发展历史。大卫简要梳理了中美两国此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并且在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中,IPR也是特朗普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知识产权系统,而中国的知识产权系统在过去将近40年间经历了从立法、实施和利用,到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且仍在完善的过程。大卫认为,如下原因使得贸易战在所难免:新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技术竞争、美国面临着失去其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的风险、中美双方都在争夺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出口、美国认为中国是对其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威胁等等。最后他推测:一、中美两国之间可能达成的协议:中国可能会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但不太可能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而美国不太可能对中国的变化完全满意,并可能由此导致其他紧张局势。二、在中美关系张力方面,他认为,技术竞争和保护主义会日益加剧,中美相互间的依赖性降低,国家之间的差异或会导致更多的分歧。

接着,伊丽莎白则带来了一场更加具体的科技盛宴,她做了一场题为“中美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的分析比较”的精彩论述,首先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FRT)是应用于验证或识别图像中的个体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创建一个个人面部图像的“模板”,并将其与现有的面部照片进行比较,据此对现有照片的身份进行推断。而这些照片可以在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数据库中找到(例如,驾驶执照数据库、政府身份记录、照片、社交媒体平台等)。目前FR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精确度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人脸识别技术现已应用于消费者、金融、商业和安全领域,除此之外,其潜在应用范围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伊丽莎白分别介绍了FRT在中美两国的应用情况,并且指出由于当下FRT技术飞速发展,无论中美双方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隐私和安全。因此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亟需在人工智能中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最后,王栋教授对所有老师的发言作了精彩总结。她对各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由衷感谢并期待下次交流,至此,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

文/陈宁





上一条:【视频研讨】拉美中心成功举办“新冠疫情下中阿两国的日常生活与大学”的视频研讨会

下一条:【工作坊】首届上海-海法中东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


【工作坊】“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19-12-26     浏览次数:


“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成功举办

12月6日,“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乐乎楼上善厅顺利举行。此次工作坊以“全球治理当中的中美关系:合作或冲突?”为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高默波、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助理教授雷爱华、田纳西科技大学教授米切尔·冈特、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大卫·佩雷斯·德罗西尔,Kairos Future(凯洛斯未来)咨询公司的伊丽莎白·沈应邀前来作主题演讲。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图鲁·凯斯金教授主持,文学院王栋教授为与谈人。50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



图鲁·凯斯金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与思路,各位教授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高默波首先简要介绍了中美关系历史,论述了自中国建国前至今,中美之间错综复杂、爱恨交加的关系。之后,高教授回顾了华为事件的始末,认为该事件激起了中国网络及媒体上的爱国主义浪潮。高教授说华为事件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长期来看,该事件会使中国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幻灭,并且,华为事件象征着人类在新技术时代的困境,高教授也带给我们一些对未来的思考:一、如果西方的统治不能继续下去,如何能够差异共存?如何在不担心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制定全球技术标准?二、如果西方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世界其他地区该如何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助理教授雷爱华则做了题为“全球治理两极分化:各国加入中国‘一带一路’(BRI)的原因”的演讲,雷爱华教授梳理了当前关于BRI的文献著作,分析了中国提出BRI的内在动力,并且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参与BRI的各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3点:一、根据统计结果,美国盟友参与性并不显著,但比较积极;美国盟友的角色并不会对某国加入BRI的可能性带来影响;二、 区域邻近性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积极的,比如临近中国的亚洲国家的参与度比较高;三、 人均GDP的分析结果表明,越富裕的国家越倾向于加入BRI。

不同于雷爱华教授的立足于当下的研究视角,田纳西科技大学教授米切尔·冈特,从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的30年间中美关系的动荡与变化入手,讲述了美国政府从对中国的“遏制并孤立”转变为实质上的“遏制但不孤立”,以及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以自行发展经济来冲破美国制造的经济禁运。“乒乓外交”、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及半官方文化交流为两国最终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大卫·佩雷斯·德罗西尔则做了题为“不可避免的技术竞争贸易战:美国关于中国知识产权”的论述。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何为知识产权(以下简称“IPR”),并且简要回顾了IPR从1967年产生至今的发展历史。大卫简要梳理了中美两国此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并且在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中,IPR也是特朗普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知识产权系统,而中国的知识产权系统在过去将近40年间经历了从立法、实施和利用,到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且仍在完善的过程。大卫认为,如下原因使得贸易战在所难免:新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技术竞争、美国面临着失去其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的风险、中美双方都在争夺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出口、美国认为中国是对其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威胁等等。最后他推测:一、中美两国之间可能达成的协议:中国可能会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但不太可能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而美国不太可能对中国的变化完全满意,并可能由此导致其他紧张局势。二、在中美关系张力方面,他认为,技术竞争和保护主义会日益加剧,中美相互间的依赖性降低,国家之间的差异或会导致更多的分歧。

接着,伊丽莎白则带来了一场更加具体的科技盛宴,她做了一场题为“中美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的分析比较”的精彩论述,首先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FRT)是应用于验证或识别图像中的个体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该技术通过创建一个个人面部图像的“模板”,并将其与现有的面部照片进行比较,据此对现有照片的身份进行推断。而这些照片可以在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数据库中找到(例如,驾驶执照数据库、政府身份记录、照片、社交媒体平台等)。目前FR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精确度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人脸识别技术现已应用于消费者、金融、商业和安全领域,除此之外,其潜在应用范围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伊丽莎白分别介绍了FRT在中美两国的应用情况,并且指出由于当下FRT技术飞速发展,无论中美双方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隐私和安全。因此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亟需在人工智能中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最后,王栋教授对所有老师的发言作了精彩总结。她对各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由衷感谢并期待下次交流,至此,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

文/陈宁





上一条:【视频研讨】拉美中心成功举办“新冠疫情下中阿两国的日常生活与大学”的视频研讨会

下一条:【工作坊】首届上海-海法中东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