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观察 | 别把国别和区域研究搞得过于“神秘化”

创建时间:  2021-07-08     浏览次数:


【学理观察】别把国别和区域研究搞得过于“神秘化”

2021年07月07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江时学


近几年,国别和区域研究在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关的文章一篇又一篇,论坛一场连一场,讲座一个接一个。毫无疑问,在文科领域,国别和区域研究得到“走红”的程度,是其他学科难以攀比,且望尘莫及的。

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者之间交流一下心得体会或介绍一下经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神秘化。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文章过于理论化。理论当然是重要的。否定理论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指导,无疑是不可取的。但是,有些文章在论述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时,却牵强附会地使用了一些所谓理论,使用了只有作者才能理解的术语和概念。其结果是,读者未必真的能知道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事实上,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另一个分支——综合研究不同的是,国别和区域研究更需要的是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是片面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国别和区域研究当然是重要的。无怪乎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但是,在许多学者的笔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似乎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学科,其他学科不能望其项背。这一认识导致全国各地的高校一哄而上地成立了无数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然而,其中许多中心名存实亡,并未产出多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是随意夸大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难度。诚然,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和历史,研究人员须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不是简单的,都需要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毅力。国别和区域研究亦非例外,但不必随意夸大其难度。事实上,在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难度并不高,或许低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等综合研究。无怪乎许多人认为,进入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门槛”不高。

四是混淆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方法论与制约这一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的有关政策。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就是一种“天方夜谭”。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制约国别和区域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并非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不正确,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政策。例如,为了提高引用率,许多刊物不愿意发表国别研究,尤其是小国家研究的论文。这一由各个编辑部自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对国别研究的危害性是不容低估的。许多研究人员为了晋升职称,只能放弃对小国家的研究。

其实,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我国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如果说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是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起点,那么,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60多年的征程。因此,我国学术界要做的不是无休止地介绍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定义,也不必阐述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当然,时代在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必要性在增加,因此,我国学术界确实应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撑。

揭开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神秘面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其难度。如同其他研究领域,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必须有两个保障:财力和人力。足够的财力有助于研究人员出国考察、举办学术会议和购买书报资料。令人欣慰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研究机构而言,财力不再是一个问题。人力就是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研究人员。相比之下,人才短缺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大国有许多人在研究,而绝大多数小国却无人进行跟踪研究,甚至不少中等国家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一缺陷既与研究成果难发表有关,也与研究资料少、语言障碍高以及专业知识匮乏等因素密切相连。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人才问题还面临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的情况,如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不高以及专业知识贫乏等等。毋庸置疑,外语院校面临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外语院校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外语优势,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仅对语言和文学感兴趣,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

应该注意到的是,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有人主张国家有关部门将其升格为一级学科。这一愿望无疑是值得夸奖的。但是,直至今日,国际问题研究尚未成为一级学科。换言之,只有使国际问题研究(由综合研究与国别和区域研究两大部分组成)成为一级学科,才能使国别和区域研究获得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应该将这一学科搞得过于“神秘化”。与其无休止地空谈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难度,不如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有助于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激励性措施,并在人才培养上下更大的功夫。

(作者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107/t20210707_5345752.shtml





上一条:江时学:疫情给拉美带来更大挑战

下一条:【学术书评】土耳其中心硕士研究生叶章旭在Belt & Road Initiative Quarterly期刊发表书评


学理观察 | 别把国别和区域研究搞得过于“神秘化”

创建时间:  2021-07-08     浏览次数:


【学理观察】别把国别和区域研究搞得过于“神秘化”

2021年07月07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江时学


近几年,国别和区域研究在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关的文章一篇又一篇,论坛一场连一场,讲座一个接一个。毫无疑问,在文科领域,国别和区域研究得到“走红”的程度,是其他学科难以攀比,且望尘莫及的。

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者之间交流一下心得体会或介绍一下经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神秘化。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文章过于理论化。理论当然是重要的。否定理论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指导,无疑是不可取的。但是,有些文章在论述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时,却牵强附会地使用了一些所谓理论,使用了只有作者才能理解的术语和概念。其结果是,读者未必真的能知道如何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事实上,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另一个分支——综合研究不同的是,国别和区域研究更需要的是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是片面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国别和区域研究当然是重要的。无怪乎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但是,在许多学者的笔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似乎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学科,其他学科不能望其项背。这一认识导致全国各地的高校一哄而上地成立了无数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然而,其中许多中心名存实亡,并未产出多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是随意夸大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难度。诚然,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和历史,研究人员须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不是简单的,都需要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毅力。国别和区域研究亦非例外,但不必随意夸大其难度。事实上,在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难度并不高,或许低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等综合研究。无怪乎许多人认为,进入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门槛”不高。

四是混淆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方法论与制约这一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的有关政策。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就是一种“天方夜谭”。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制约国别和区域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并非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不正确,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政策。例如,为了提高引用率,许多刊物不愿意发表国别研究,尤其是小国家研究的论文。这一由各个编辑部自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对国别研究的危害性是不容低估的。许多研究人员为了晋升职称,只能放弃对小国家的研究。

其实,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我国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如果说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是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起点,那么,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60多年的征程。因此,我国学术界要做的不是无休止地介绍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定义,也不必阐述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当然,时代在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必要性在增加,因此,我国学术界确实应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撑。

揭开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神秘面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其难度。如同其他研究领域,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必须有两个保障:财力和人力。足够的财力有助于研究人员出国考察、举办学术会议和购买书报资料。令人欣慰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研究机构而言,财力不再是一个问题。人力就是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研究人员。相比之下,人才短缺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大国有许多人在研究,而绝大多数小国却无人进行跟踪研究,甚至不少中等国家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一缺陷既与研究成果难发表有关,也与研究资料少、语言障碍高以及专业知识匮乏等因素密切相连。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人才问题还面临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的情况,如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不高以及专业知识贫乏等等。毋庸置疑,外语院校面临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外语院校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外语优势,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仅对语言和文学感兴趣,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

应该注意到的是,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有人主张国家有关部门将其升格为一级学科。这一愿望无疑是值得夸奖的。但是,直至今日,国际问题研究尚未成为一级学科。换言之,只有使国际问题研究(由综合研究与国别和区域研究两大部分组成)成为一级学科,才能使国别和区域研究获得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应该将这一学科搞得过于“神秘化”。与其无休止地空谈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难度,不如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有助于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激励性措施,并在人才培养上下更大的功夫。

(作者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107/t20210707_5345752.shtml





上一条:江时学:疫情给拉美带来更大挑战

下一条:【学术书评】土耳其中心硕士研究生叶章旭在Belt & Road Initiative Quarterly期刊发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