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如何与越来越自信的印度打交道?

创建时间:  2019-06-09     浏览次数:


5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向媒体发表讲话。(图源:新华社)

刚刚落幕的2019年印度选举出现了令观察家、研究者震惊的结果——许多人预测莫迪会赢得大选,但几乎没人预料莫迪会赢得如此“傲视群雄”。

要知道,就在被视为大选前哨站的2018年底的地方选举中,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曾接连丢失其长期执政的恰蒂斯加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让各界一度怀疑印人党能否保住基本盘优势。

此次大选的最终结果却显示,印人党拿下人民院500多个席位中超过300席位,莫迪本人也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以多数席位赢得连任的非国大党总理。莫迪的历史性胜利,对印度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意味着什么?

自信

莫迪的历史性胜利,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印度迫切需要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带领下,摆脱贫困、走向繁荣。

5月24日,在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印关系: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与会印度学者表现出对印度崛起的勃发自信。对莫迪在竞选宣言中许诺建设的“新印度”,2030年前将印度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愿景,印度中国分析与战略中心研究员夏海娜说,“我确信我们能实现这一目标”,“莫迪不仅在亚洲层面考虑印度的发展,更把印度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之下”。

夏海娜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印人党描绘的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印度选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之大,甚至打破了印度政治生态中的“反现任传统”,掩盖了印度农村赤贫、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宗教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据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的观察,“绩效导向”正在取代印度政治传统的“认同导向”,印度选民不再囿于种姓、阶层、民族、宗教造就的身份政治,而是更多看政治实绩。“无论是什么宗教、讲什么语言,谁干得好选民就选谁,这是印度政治值得注意的重要转变。”

这种转变在印度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中确有非同小可的意义。长期以来,宗教冲突是印度大国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印度宗教冲突可谓历史悠久,甚至形成了冤冤相报的“死结”,其中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而在此次大选中,许多穆斯林却把票投给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莫迪。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虽然远不能断言印度宗教意识形态分歧的弥合,但用龙兴春的话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印度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

改革

长期以来,统一税制、土地改革和劳工改革是桎梏印度经济实现真正腾飞的三座“大山”。在第一个任期内,莫迪针对这三座“大山”出台了一系列动静不小的改革措施。尤其是2017年商品与服务税(GST)的启动,推动了自印度独立以来的最大规模税改,改变了“印度国内贸易比国际贸易还要困难”的各邦混乱税收局面,初步实现了统一税制、建立统一市场的目标,这无疑为莫迪贴上了金光闪闪的“改革派”标签。

在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拥有超高民意支持的莫迪更能放开手脚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加力认为,虽然莫迪第一任期的几大改革措施在印度国内引起了很大风波,但越来越多印度人意识到,尽管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但只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印度中国分析与战略中心主席拉纳德表示,无论印度最终能否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莫迪政府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的“严肃”态度却是确定无疑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失业率高企、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素质提升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涉及法律和制度的改革。

当然,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劳工改革,哪一项都是难度大、阻力高的“硬骨头”。莫迪在第一任期内曾试图放松关于解雇、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降低征地难度,但这两项关键性改革都由于阻力过大而不了了之,莫迪能否在第二任期再获“历史性功绩”尚是未知之数。面对可以预见的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是否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能力把改革推动下去,考验着莫迪政府的智慧,也是印度现代化之路上的“试金石”。

稳定

莫迪的历史性胜利,也让印度的外交走向引发广泛关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与印度洋研究院院长郭学堂认为,在印度普通民众的欢呼声中,印度不断增强的自信会不会转变为外交上的激进主义与冒险主义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印度的发展和崛起必须在处理好与中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保持地区的稳定,才有可能使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印度流动。”

马加力也表示,中国非常愿意看到邻居的发展与繁荣,这对中国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合作机会。作为亚洲大国,中印要尽量减少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第三方因素等干扰,处理好彼此关系、管控好分歧,这不仅对中印双方是好事,对亚洲亦是福祉。

促进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同样是印度学者的普遍心声。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研究员阿米特表示,2018年中印两国元首在武汉举行的非正式会晤是双边关系的全新开始,为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持武汉会晤的对话与合作势头,应该成为两国领导人的优先事项。

在谈到中印如何增强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成锡忠分享了关于中印加强安全合作的思考。他认为,印度已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中印两国也建立了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和联合反恐演训机制。中印两国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安全合作,在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国已工作生活5年的印度学者、上海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郎荣吉深感两国人文交流的不足,他期待把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共识进一步转化为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转化为两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比如,两国媒体应该多做一些加深两国人民相互认知、促进友好交往的事,不要一味放大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总而言之,中印同为古老东方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二的十亿级人口规模经济体,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都面临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全球挑战;应对恐怖主义威胁,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有理由相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将释放出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网 毛莉)





上一条:ZAHID KHAN || BRI: One initiative, multiple perceptions

下一条:江时学||大家手笔: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观点||如何与越来越自信的印度打交道?

创建时间:  2019-06-09     浏览次数:


5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向媒体发表讲话。(图源:新华社)

刚刚落幕的2019年印度选举出现了令观察家、研究者震惊的结果——许多人预测莫迪会赢得大选,但几乎没人预料莫迪会赢得如此“傲视群雄”。

要知道,就在被视为大选前哨站的2018年底的地方选举中,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曾接连丢失其长期执政的恰蒂斯加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让各界一度怀疑印人党能否保住基本盘优势。

此次大选的最终结果却显示,印人党拿下人民院500多个席位中超过300席位,莫迪本人也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以多数席位赢得连任的非国大党总理。莫迪的历史性胜利,对印度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意味着什么?

自信

莫迪的历史性胜利,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印度迫切需要在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带领下,摆脱贫困、走向繁荣。

5月24日,在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印关系: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与会印度学者表现出对印度崛起的勃发自信。对莫迪在竞选宣言中许诺建设的“新印度”,2030年前将印度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愿景,印度中国分析与战略中心研究员夏海娜说,“我确信我们能实现这一目标”,“莫迪不仅在亚洲层面考虑印度的发展,更把印度的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之下”。

夏海娜的观点颇有代表性。印人党描绘的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印度选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之大,甚至打破了印度政治生态中的“反现任传统”,掩盖了印度农村赤贫、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宗教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据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的观察,“绩效导向”正在取代印度政治传统的“认同导向”,印度选民不再囿于种姓、阶层、民族、宗教造就的身份政治,而是更多看政治实绩。“无论是什么宗教、讲什么语言,谁干得好选民就选谁,这是印度政治值得注意的重要转变。”

这种转变在印度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中确有非同小可的意义。长期以来,宗教冲突是印度大国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印度宗教冲突可谓历史悠久,甚至形成了冤冤相报的“死结”,其中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而在此次大选中,许多穆斯林却把票投给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莫迪。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虽然远不能断言印度宗教意识形态分歧的弥合,但用龙兴春的话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印度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

改革

长期以来,统一税制、土地改革和劳工改革是桎梏印度经济实现真正腾飞的三座“大山”。在第一个任期内,莫迪针对这三座“大山”出台了一系列动静不小的改革措施。尤其是2017年商品与服务税(GST)的启动,推动了自印度独立以来的最大规模税改,改变了“印度国内贸易比国际贸易还要困难”的各邦混乱税收局面,初步实现了统一税制、建立统一市场的目标,这无疑为莫迪贴上了金光闪闪的“改革派”标签。

在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拥有超高民意支持的莫迪更能放开手脚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加力认为,虽然莫迪第一任期的几大改革措施在印度国内引起了很大风波,但越来越多印度人意识到,尽管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但只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印度中国分析与战略中心主席拉纳德表示,无论印度最终能否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莫迪政府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的“严肃”态度却是确定无疑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失业率高企、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素质提升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涉及法律和制度的改革。

当然,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劳工改革,哪一项都是难度大、阻力高的“硬骨头”。莫迪在第一任期内曾试图放松关于解雇、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降低征地难度,但这两项关键性改革都由于阻力过大而不了了之,莫迪能否在第二任期再获“历史性功绩”尚是未知之数。面对可以预见的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是否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能力把改革推动下去,考验着莫迪政府的智慧,也是印度现代化之路上的“试金石”。

稳定

莫迪的历史性胜利,也让印度的外交走向引发广泛关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与印度洋研究院院长郭学堂认为,在印度普通民众的欢呼声中,印度不断增强的自信会不会转变为外交上的激进主义与冒险主义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印度的发展和崛起必须在处理好与中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保持地区的稳定,才有可能使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印度流动。”

马加力也表示,中国非常愿意看到邻居的发展与繁荣,这对中国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合作机会。作为亚洲大国,中印要尽量减少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第三方因素等干扰,处理好彼此关系、管控好分歧,这不仅对中印双方是好事,对亚洲亦是福祉。

促进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同样是印度学者的普遍心声。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研究员阿米特表示,2018年中印两国元首在武汉举行的非正式会晤是双边关系的全新开始,为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持武汉会晤的对话与合作势头,应该成为两国领导人的优先事项。

在谈到中印如何增强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成锡忠分享了关于中印加强安全合作的思考。他认为,印度已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中印两国也建立了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和联合反恐演训机制。中印两国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安全合作,在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方面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国已工作生活5年的印度学者、上海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郎荣吉深感两国人文交流的不足,他期待把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共识进一步转化为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认知,转化为两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比如,两国媒体应该多做一些加深两国人民相互认知、促进友好交往的事,不要一味放大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总而言之,中印同为古老东方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二的十亿级人口规模经济体,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都面临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全球挑战;应对恐怖主义威胁,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有理由相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将释放出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网 毛莉)





上一条:ZAHID KHAN || BRI: One initiative, multiple perceptions

下一条:江时学||大家手笔: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