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义 | 从神话到史诗:古希腊为什么了不起?

创建时间:  2020-09-09     浏览次数:


从神话到史诗:古希腊为什么了不起?

水煮讲坛 2020-09-08 16:01:24 作者:王三义(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冬妮博士的《了不起的古希腊》(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5月出版)得到阅读者的好评是情理之中的。至少我一点不感到惊诧,甚而期望有这样的结果。王冬妮博士说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写成一本有带有创意且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其实我想不到或想不通的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怎么会吸引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古典学博士来做博士后,让我有机会刚来上海就见到一位接受美国科班教育和严格学术训练的洋博士。

在阅读王冬妮那本名为《市场之外的古希腊经济制度》的英文著作之前,就得知她正在写一本“好玩”的古希腊的书。承蒙她信任,在她的书稿还没有完成时就把前几章的电子版发给我看,我有幸作为她所说的为数不多的“亲友团和关系户”中的一员,先睹为快,当时颇有几分激动和兴奋。

《了不起的古希腊》中写的是古希腊的神话、历史、文学,题材本身并不新颖,奇特的地方是这本书的表达方式。这让整天埋头撰写注释篇幅几乎超过正文的学术论文和为了完成课题项目劳思伤神的老少学者既羡慕又嫉妒,不知说什么好。有人在群里上传《了不起的古希腊》的照片并对作者表示赞赏时,我忍不住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王冬妮不需要申报课题不需要统计C刊论文篇数,结果引来大家关注,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即使我们没有科研考核的压力照样写不出来;一种看法是国内的科研考核体制下大家没心思去写通俗的希腊故事之类的书,因为写成这样的书是不算“科研成果”的,谁若学王冬妮的路子恐怕饭碗都保不住。其实我这个挑起事端的人并没有固定的见解,倒是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写不写得出来,取决于作者的综合素养和知识积累,也取决于从容的心态,没有任务和压力。对我个人而言,没有科研考核的压力也写不出《了不起的古希腊》,我可以轻松地把科研考核的压力当做写不出来的借口。如果《了不起的古希腊》没有特色也不吸引人,似乎就不值得多说了。因为书中不外乎以希腊神话开场,从克洛诺斯、瑞亚、宙斯的故事展开,接着就是荷马史诗中的题材,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奥德返回希腊途中的奇遇,然后讲到梭伦、庇西特拉图、米太亚、地米斯托克利等历史人物,把希腊古典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希波战争的叙述中穿插介绍,第六章单独讲希腊的诗歌、悲剧、演说。

要让了解古希腊史的人从书中发现新意,要让普通读者产生兴趣并留下一定的印象,那是一件有点出力不讨好的事。要让学习过世界历史的人感兴趣,就得有一些特色;对于缺少希腊史知识的人来说,有没有兴趣了解这些远古的外国东西取决于多种因素,不是你的书好久必然吸引他。怎么样才算“好书”呢?首先要好读,吸引人,这就要善于讲故事,把平淡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情节离奇,要设置悬念,用语奇崛,叙事略带夸张,又不能故弄玄虚,当然,深入浅出到什么程度,确实不好把握。

王冬妮也替读者着想,觉得现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能坐下看书是令人动容的“世间景观”,因而,她讲故事的节奏明快,她的文字力求精炼, 叙事尽量流畅,避免用冷僻的专用术语,所举的例子贴近生活,甚至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拆解复杂概念。为了避免情节的拖沓和啰嗦,文字的晦涩难懂,她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了不起的古希腊》好看好读,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作用不可低估,但读完之后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取决于内容。用王冬妮自己的话说,书中“既有神话的天马行空,历史的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也有文学的楚楚动人、凄美伤感,还穿插着对经济和军事体制的分析和讨论。”在接受三联中读的访谈时王冬妮说,“它是一本让你提着剑,骑着马,一路奔腾穿梭在历史时空里,带你去亲眼目睹古希腊人的喜怒哀乐和古希腊社会的兴衰成败这样的一本书。”

这样的介绍吊足了胃口,不过,关键的还在于两点:第一,反映古希腊真实的历史信息,反映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尊重无数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让了解古希腊甚至对古希腊着迷的读者不觉得她是满嘴跑火车。第二,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仅记得书中的某些情节、某些金句,最好是能引起思考,包括对社会、时代或人性本身的思考。王冬妮在访谈中说到“她的宏伟的目标”是通过对社会、时代或人性本身的思考,从此让古希腊融入阅读者的血液,成为读者往后生命的一部分。这就取决于阅读者本身的修养、知识储备、情趣和价值取向,不是作者和作品所能决定的。

说古希腊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营养品也许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让世界范围内一代代文化人着迷,任何一个放眼世界的民族,不可能无视或漠视古希腊的存在。常说“学问是天下之公器”,那么,讨论古希腊也是天下之公论。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希腊迷”终其一生探究古希腊,不断刷新对古希腊的认知。

21世纪的任何一本学术的或通俗的著作,都是以前辈研究成果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的集体力量的“再创作”。学者和作家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尊重历史事实,并原汁原味地传播古希腊人馈赠后人的珍贵遗产,吸纳、展示和交流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学者和作家的责任、道义和理想信念。

《了不起的古希腊》涉及希腊早期神话,也涉及真实存在过的人和事,还涉及古希腊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哲学家留下的作品。那些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和尊严,那些历史事件跌宕起伏、情节曲折,那些作品或手法高妙,或思想深刻,或荡气回肠,对于普通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弄明白其中一个领域就已难能可贵,谁敢上至神话下至希腊经济政治文学艺术“通吃”?从广度和高度方面王冬妮立起一个标杆。她是真心喜欢并多年积累,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才敢如此舞刀弄棒十八般武艺都派上用场且腾挪有度挥洒自如,看得我这样的业余希腊史学习者眼花缭乱。

话说回来,古希腊哲学文学艺术代表古代人类文明的巅峰,有关古希腊的学问大多数是高雅学问,谈论古希腊的往往是衣食无忧的有闲阶级,研究古希腊的必然是精通古典语言文字的专业人士。从清末民国时期就开始介绍西方的文化,知识界开始“言必称希腊”,但那时毕竟救亡图存的需求高于一切,从西方借来任何东西都当做克敌制胜的武器,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机会从容地摇着蒲扇品着好茶耐心研读希腊哲学或希腊剧本。

如今社会安定,交通便捷,信息畅达,文化普及,有闲钱有闲暇有闲心的人所占比例增加,按理说,可以探究世界史各种文明的来龙去脉,毫不费力地、轻松愉快地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明源头的各种信息,有识有才有学之士甚至可以和西方文化界展开对话并同台交流。

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不同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有的人颇具浪漫情怀,喜欢对照中外历史,估计他会在书中发现,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有那么多大同而小异的地方。古希腊人也有侠肝义胆,却又不是唐朝侠客那种“仗剑执笔走四方”。古希腊人所向往的精神自由,和庄子说的自由不是一回事。古希腊人也琢磨政治伦理范畴的事儿,和墨子荀子有一样的焦虑。

不过,古希腊人光着身子参加比赛,古代中国人不敢那么做。古代中国人的戏剧和古希腊的戏剧差距相当大。在读者中,也有的人喜欢希腊神话,一提起希腊神话故事就眼里放光。有的人喜欢谈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者张口《克力同》闭口《范畴篇》,在他们眼里也许还嫌《了不起的古希腊》不够高深。

我读《了不起的古希腊》会粗略浏览前四章,越过第五章直奔第六章“才情绝代”,一字一句地阅读王冬妮对萨福的诗和索福克里斯的悲剧的解读,反复品味古希腊悲剧的深层意蕴。一则因为前几章我很早阅读了电子文稿,二则对希腊神话和希腊历史有所了解,那些内容比较熟悉。可是第六章吸引我读了不止一遍。说真的,希腊悲剧中《希波吕托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的情节早知道,但从没有细细思量。要说一读就停不下来,对我来说就是这一章了。觉得不过瘾的是,希腊诗歌讲的太少,萨福的诗、品达的诗,要是能多讲一些更好。

至于希腊的演说,王冬妮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视了一下。尽管王冬妮说“在人文的想象国度里我们无需被地域或语言所束缚”,其实语言的束缚还是明显的,除非像她那样长期生活于西方世界并对希腊原文熟练掌握。我们从中文的翻译中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想象力才能猜度,以前真的很难体会这些悲剧所反映的古希腊文化的内涵,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以及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和专业阅读,算是云里雾里地感知遥远的古希腊作家的大致的理念。

没有和其他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的读者交流过,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帮他打开一个全新的古代世界,或者在各类大众历史作品中算不算独特的样本,是否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和体验。王冬妮在访谈中说这是她的最大愿望。到我这里,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的第六章丰富了我对古代希腊的认知,也使我获得对西方文化精髓的初步触碰和体验。

我以前给学生讲世界古代史时也简要地讲过希腊三大悲剧家,对俄狄浦斯、美狄亚、普罗米修斯、希波吕托斯这些剧中人物并不陌生,粗略地翻阅过探讨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常见书籍,但总体上还是浅层次地记住了剧情和人物而已。王冬妮的文字翻译、内容把握和阅读引导,还是让我真正体验到古希腊悲剧摄人心魄的力量。

走进哪一个专业领域也许是主动选择的,但与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作品“不期而遇”,真的要碰运气。回顾走过的路,我在许多方面运气很差,但碰到什么好书遇到哪些高人运气出奇地好。我的书架上有不少书籍我都能讲出我和它们之间的“奇遇”,遇到高人的经历更是我津津乐道的谈资。尽管自己博士阶段研究近代中东经济史,这几年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史,但我对古希腊的关注和不经意间所受的影响还是不少。

国内研究希腊政治制度的晏绍祥,研究古希腊民族的“语言达人”徐晓旭,研究神话的王以欣,翻译古希腊经典史学著作的徐松岩,都是我的师兄,稍稍关注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比别人对古希腊知道得多一些。通过井玲发起的“希腊万人迷”群的数百场讲座,让我有幸聆听胡继华、庞国庆、寇方墀、刘国鹏、任军锋等等希腊研究者的精彩讲述,就算蜓蜓点水式地读一点听一点,也足以熏而陶之,近而染之,默而化之。而认识王冬妮,阅读她的《了不起的古希腊》更是近水楼台,能深度阅读和感悟希腊悲剧,觉得庆幸而感佩。

我也了解到,王冬妮在《了不起的古希腊》之后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和期许,比如写一部罗马史的书。她所假想的读者对象或受众群体“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平等的公民,共同对这个世界的走向、对过往的传承负有责任的一个群体。”她看重历史作品的长久价值,看重其现世意义。期待王冬妮博士的更多著述面世。

https://www.toutiao.com/i687001691748722330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4×tamp=1599553403&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9081623230101310570775D054F58&group_id=6870016917487223307





上一条:江时学:驳斥“中国使拉美出现‘去工业化’”(上)

下一条:Latin America debt trap myth


王三义 | 从神话到史诗:古希腊为什么了不起?

创建时间:  2020-09-09     浏览次数:


从神话到史诗:古希腊为什么了不起?

水煮讲坛 2020-09-08 16:01:24 作者:王三义(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冬妮博士的《了不起的古希腊》(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5月出版)得到阅读者的好评是情理之中的。至少我一点不感到惊诧,甚而期望有这样的结果。王冬妮博士说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写成一本有带有创意且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其实我想不到或想不通的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怎么会吸引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古典学博士来做博士后,让我有机会刚来上海就见到一位接受美国科班教育和严格学术训练的洋博士。

在阅读王冬妮那本名为《市场之外的古希腊经济制度》的英文著作之前,就得知她正在写一本“好玩”的古希腊的书。承蒙她信任,在她的书稿还没有完成时就把前几章的电子版发给我看,我有幸作为她所说的为数不多的“亲友团和关系户”中的一员,先睹为快,当时颇有几分激动和兴奋。

《了不起的古希腊》中写的是古希腊的神话、历史、文学,题材本身并不新颖,奇特的地方是这本书的表达方式。这让整天埋头撰写注释篇幅几乎超过正文的学术论文和为了完成课题项目劳思伤神的老少学者既羡慕又嫉妒,不知说什么好。有人在群里上传《了不起的古希腊》的照片并对作者表示赞赏时,我忍不住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王冬妮不需要申报课题不需要统计C刊论文篇数,结果引来大家关注,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即使我们没有科研考核的压力照样写不出来;一种看法是国内的科研考核体制下大家没心思去写通俗的希腊故事之类的书,因为写成这样的书是不算“科研成果”的,谁若学王冬妮的路子恐怕饭碗都保不住。其实我这个挑起事端的人并没有固定的见解,倒是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写不写得出来,取决于作者的综合素养和知识积累,也取决于从容的心态,没有任务和压力。对我个人而言,没有科研考核的压力也写不出《了不起的古希腊》,我可以轻松地把科研考核的压力当做写不出来的借口。如果《了不起的古希腊》没有特色也不吸引人,似乎就不值得多说了。因为书中不外乎以希腊神话开场,从克洛诺斯、瑞亚、宙斯的故事展开,接着就是荷马史诗中的题材,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奥德返回希腊途中的奇遇,然后讲到梭伦、庇西特拉图、米太亚、地米斯托克利等历史人物,把希腊古典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希波战争的叙述中穿插介绍,第六章单独讲希腊的诗歌、悲剧、演说。

要让了解古希腊史的人从书中发现新意,要让普通读者产生兴趣并留下一定的印象,那是一件有点出力不讨好的事。要让学习过世界历史的人感兴趣,就得有一些特色;对于缺少希腊史知识的人来说,有没有兴趣了解这些远古的外国东西取决于多种因素,不是你的书好久必然吸引他。怎么样才算“好书”呢?首先要好读,吸引人,这就要善于讲故事,把平淡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情节离奇,要设置悬念,用语奇崛,叙事略带夸张,又不能故弄玄虚,当然,深入浅出到什么程度,确实不好把握。

王冬妮也替读者着想,觉得现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能坐下看书是令人动容的“世间景观”,因而,她讲故事的节奏明快,她的文字力求精炼, 叙事尽量流畅,避免用冷僻的专用术语,所举的例子贴近生活,甚至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拆解复杂概念。为了避免情节的拖沓和啰嗦,文字的晦涩难懂,她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了不起的古希腊》好看好读,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作用不可低估,但读完之后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取决于内容。用王冬妮自己的话说,书中“既有神话的天马行空,历史的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也有文学的楚楚动人、凄美伤感,还穿插着对经济和军事体制的分析和讨论。”在接受三联中读的访谈时王冬妮说,“它是一本让你提着剑,骑着马,一路奔腾穿梭在历史时空里,带你去亲眼目睹古希腊人的喜怒哀乐和古希腊社会的兴衰成败这样的一本书。”

这样的介绍吊足了胃口,不过,关键的还在于两点:第一,反映古希腊真实的历史信息,反映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尊重无数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让了解古希腊甚至对古希腊着迷的读者不觉得她是满嘴跑火车。第二,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仅记得书中的某些情节、某些金句,最好是能引起思考,包括对社会、时代或人性本身的思考。王冬妮在访谈中说到“她的宏伟的目标”是通过对社会、时代或人性本身的思考,从此让古希腊融入阅读者的血液,成为读者往后生命的一部分。这就取决于阅读者本身的修养、知识储备、情趣和价值取向,不是作者和作品所能决定的。

说古希腊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营养品也许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让世界范围内一代代文化人着迷,任何一个放眼世界的民族,不可能无视或漠视古希腊的存在。常说“学问是天下之公器”,那么,讨论古希腊也是天下之公论。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希腊迷”终其一生探究古希腊,不断刷新对古希腊的认知。

21世纪的任何一本学术的或通俗的著作,都是以前辈研究成果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的集体力量的“再创作”。学者和作家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尊重历史事实,并原汁原味地传播古希腊人馈赠后人的珍贵遗产,吸纳、展示和交流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学者和作家的责任、道义和理想信念。

《了不起的古希腊》涉及希腊早期神话,也涉及真实存在过的人和事,还涉及古希腊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哲学家留下的作品。那些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和尊严,那些历史事件跌宕起伏、情节曲折,那些作品或手法高妙,或思想深刻,或荡气回肠,对于普通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弄明白其中一个领域就已难能可贵,谁敢上至神话下至希腊经济政治文学艺术“通吃”?从广度和高度方面王冬妮立起一个标杆。她是真心喜欢并多年积累,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才敢如此舞刀弄棒十八般武艺都派上用场且腾挪有度挥洒自如,看得我这样的业余希腊史学习者眼花缭乱。

话说回来,古希腊哲学文学艺术代表古代人类文明的巅峰,有关古希腊的学问大多数是高雅学问,谈论古希腊的往往是衣食无忧的有闲阶级,研究古希腊的必然是精通古典语言文字的专业人士。从清末民国时期就开始介绍西方的文化,知识界开始“言必称希腊”,但那时毕竟救亡图存的需求高于一切,从西方借来任何东西都当做克敌制胜的武器,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机会从容地摇着蒲扇品着好茶耐心研读希腊哲学或希腊剧本。

如今社会安定,交通便捷,信息畅达,文化普及,有闲钱有闲暇有闲心的人所占比例增加,按理说,可以探究世界史各种文明的来龙去脉,毫不费力地、轻松愉快地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明源头的各种信息,有识有才有学之士甚至可以和西方文化界展开对话并同台交流。

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不同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有的人颇具浪漫情怀,喜欢对照中外历史,估计他会在书中发现,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有那么多大同而小异的地方。古希腊人也有侠肝义胆,却又不是唐朝侠客那种“仗剑执笔走四方”。古希腊人所向往的精神自由,和庄子说的自由不是一回事。古希腊人也琢磨政治伦理范畴的事儿,和墨子荀子有一样的焦虑。

不过,古希腊人光着身子参加比赛,古代中国人不敢那么做。古代中国人的戏剧和古希腊的戏剧差距相当大。在读者中,也有的人喜欢希腊神话,一提起希腊神话故事就眼里放光。有的人喜欢谈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者张口《克力同》闭口《范畴篇》,在他们眼里也许还嫌《了不起的古希腊》不够高深。

我读《了不起的古希腊》会粗略浏览前四章,越过第五章直奔第六章“才情绝代”,一字一句地阅读王冬妮对萨福的诗和索福克里斯的悲剧的解读,反复品味古希腊悲剧的深层意蕴。一则因为前几章我很早阅读了电子文稿,二则对希腊神话和希腊历史有所了解,那些内容比较熟悉。可是第六章吸引我读了不止一遍。说真的,希腊悲剧中《希波吕托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的情节早知道,但从没有细细思量。要说一读就停不下来,对我来说就是这一章了。觉得不过瘾的是,希腊诗歌讲的太少,萨福的诗、品达的诗,要是能多讲一些更好。

至于希腊的演说,王冬妮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视了一下。尽管王冬妮说“在人文的想象国度里我们无需被地域或语言所束缚”,其实语言的束缚还是明显的,除非像她那样长期生活于西方世界并对希腊原文熟练掌握。我们从中文的翻译中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想象力才能猜度,以前真的很难体会这些悲剧所反映的古希腊文化的内涵,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以及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和专业阅读,算是云里雾里地感知遥远的古希腊作家的大致的理念。

没有和其他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的读者交流过,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帮他打开一个全新的古代世界,或者在各类大众历史作品中算不算独特的样本,是否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和体验。王冬妮在访谈中说这是她的最大愿望。到我这里,阅读《了不起的古希腊》的第六章丰富了我对古代希腊的认知,也使我获得对西方文化精髓的初步触碰和体验。

我以前给学生讲世界古代史时也简要地讲过希腊三大悲剧家,对俄狄浦斯、美狄亚、普罗米修斯、希波吕托斯这些剧中人物并不陌生,粗略地翻阅过探讨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常见书籍,但总体上还是浅层次地记住了剧情和人物而已。王冬妮的文字翻译、内容把握和阅读引导,还是让我真正体验到古希腊悲剧摄人心魄的力量。

走进哪一个专业领域也许是主动选择的,但与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作品“不期而遇”,真的要碰运气。回顾走过的路,我在许多方面运气很差,但碰到什么好书遇到哪些高人运气出奇地好。我的书架上有不少书籍我都能讲出我和它们之间的“奇遇”,遇到高人的经历更是我津津乐道的谈资。尽管自己博士阶段研究近代中东经济史,这几年花时间最多的是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史,但我对古希腊的关注和不经意间所受的影响还是不少。

国内研究希腊政治制度的晏绍祥,研究古希腊民族的“语言达人”徐晓旭,研究神话的王以欣,翻译古希腊经典史学著作的徐松岩,都是我的师兄,稍稍关注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比别人对古希腊知道得多一些。通过井玲发起的“希腊万人迷”群的数百场讲座,让我有幸聆听胡继华、庞国庆、寇方墀、刘国鹏、任军锋等等希腊研究者的精彩讲述,就算蜓蜓点水式地读一点听一点,也足以熏而陶之,近而染之,默而化之。而认识王冬妮,阅读她的《了不起的古希腊》更是近水楼台,能深度阅读和感悟希腊悲剧,觉得庆幸而感佩。

我也了解到,王冬妮在《了不起的古希腊》之后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和期许,比如写一部罗马史的书。她所假想的读者对象或受众群体“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平等的公民,共同对这个世界的走向、对过往的传承负有责任的一个群体。”她看重历史作品的长久价值,看重其现世意义。期待王冬妮博士的更多著述面世。

https://www.toutiao.com/i6870016917487223307/?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4×tamp=1599553403&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9081623230101310570775D054F58&group_id=6870016917487223307





上一条:江时学:驳斥“中国使拉美出现‘去工业化’”(上)

下一条:Latin America debt trap m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