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国外学者赞扬中国文化软实力

创建时间:  2020-03-07     浏览次数:


国外学者赞扬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9年12月16日 17:20:58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凌霞

新时代的中国软实力不断增强,引发了大批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通过对比,发现中国软实力的特点是以文化为中心,其根源和灵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擅长在传统文化中找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社会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决定,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时代精神与世界意义搭建了优质平台,有利于寻求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现路径;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教育机构,在讲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成果突出,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资深研究员奥莉加·博罗赫和该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共同发表了论文《从“软实力”到“文化实力”》,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天下”的概念,因此汉语等教材在国外的需求量很集中,而且中国武术、医学、药物、烹饪、儒家文化这些有关传统遗产的书籍在国外一直都非常受欢迎。这说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新世纪中国努力从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价值意义,提出的“和谐”概念,强调了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而不是西方倾向于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并将其强加于其他国家的倾向。中国政治话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和而不同”的观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有了新的含义,继承了该思想的中国,作为高尚开明的儒家“君子”,寻求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摒弃以牺牲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为代价的统一。但西方政治特征却是“同而不和”,就像“小人”一样无视和谐,想让世界按照他们的准则统一。中国的软实力方案与美国不同,美国缺乏古老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形式是现代的大众娱乐,而中国软实力依赖的是自己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基于传统文化财富,在世界的横坐标上,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确定了自己的方位。在历史的纵坐标上,伟大的文化在经历了繁荣和衰落,荣耀与耻辱之后,重新扬起了通往复兴之路的风帆。

国际知名汉学大师安乐哲(Roger T. Ames),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是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安乐哲认为不应该用西方的“普世价值”来诠释儒学,因为普世价值主张实现强制性的价值观统一,追求的是“同而不和”。而儒学强调的是在文明互鉴、取长补短的前提下,构建全人类价值观的和谐共生系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表达。他认为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其对外交往普遍选择“非赢即输”的“有限游戏”模式,美国对中国的做法,就是源于这样的“零和博弈”心态,它所带来的只能是一种过时的政治经济局面。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却符合了构建新型世界秩序的时代需求,因为它改变了西方国家以往固定的做法,主张采用没有开局和结局的“无限游戏”模式,其目标指向是“双赢”局面,为了避免“双输”,“游戏”参与者必须加强彼此合作,以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这恰恰是儒学中“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境界的表现。他认为中国哲学蕴含丰富的“礼”的概念,这对世界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学极具借鉴价值,中华文明的礼仪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内部,而是全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可以在变动的社会中,产生和维系必要的秩序与原则。在二十一世纪,《易经》中“生生不息”的思维方法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哲学研究的标准范式,因为它符合目前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过程思维模式,即哲学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提出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使人类走出困境的“社会智慧”。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搭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平台

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塔拉巴尔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是激发社会变革和系统性创新的理论载体。她认为2011年中国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对于加强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智库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是中国智库发展的转折点,自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研究智库功能与发展的足够经验,并凝练出四个科研方向:第一,翻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外国智库的发展经验,熟悉其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外建立智库的描述、组织结构、人才选拔、社会保障等工作;第二,研究国内前辈的学术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建立智库的挑战、危险和前景;第三,对中外智库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国外评论中国智库主题的科学出版物,以便认清现阶段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科学预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趋势。这个研究方向厘清了“智库”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内涵,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的和任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实现中国科学发展概念的创新框架,是时代的任务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5月15日欧美同学会第二届国际智库论坛暨菖蒲河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开放、共赢”,这正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在论坛上,国外智库学者给予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的评价。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印度专家郎荣吉教授强调,印中两国都是东方文明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双方在多个领域都存在知识共融现象。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进步。他还提出印中两国除了在政府层面加强交流合作外,还应该促进民间的交流合作,从两条渠道共同推进双方文明和谐共存。会上尼泊尔中国合作协会主席普瑞姆·沙格尔·波德尔表示,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其影响早已超出欧亚大陆范围,对创造互利共赢、相互尊重的国际环境、促进平衡包容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波德尔还批评美国在亚洲的一些军事和非军事政策试图破坏东方的繁荣文明,削弱其他国家的福祉和权利。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却描绘出了国际社会以及全人类追求共同繁荣的蓝图。尼泊尔人民会在这些倡议下继续发展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关系。类似的论坛成为国际智库理解中国文化理念并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平台。

三、中国海外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认同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软实力概念的缔造者约瑟夫·奈于2013年在北京接受专访时强调,文化是最有效的软实力表现形式,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是许多概念的创建者,这些理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目前,世界上有400个孔子学院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创举,中国文化软实力将在世界文化领域产生最大的影响力。“西方人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而现代文化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增强。例如,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中国作家,这显然是一个积极的影响。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软实力的意义也在上升。”约瑟夫·奈祝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成功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梦也是软实力的一种表达。他还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概念解释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别。他认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虽然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胜利,但在软实力方面却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这场军事较量根本是得不偿失的。作为对比,他强调中国的“阴阳平衡”理念是一种“智慧力量”,它使中国在注重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更重视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平衡,并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它们。奈还强调软实力的形成是以国家特征为依据的,不应该依赖美国模式,中国领导人掌握着事态发展的势头,“中国自己的事情必须独立自主地解决”,这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软实力。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欧亚研究》项目负责人鲁斯兰·伊济莫夫阐述了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兴建原则,那就是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受中国政府支持的国家汉办监督,中国政府给予广泛的财政和人力支持,尽力为希望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截至2012年,在9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358个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到2020年,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数量将提高到1000个。由于学费低廉,受资助的交流项目较多,大批外国学生来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成为中国在教育领域传播影响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够提升外国公众和社会精英对中国的积极看法,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他特别提到中亚孔子学院将引进《舌尖上的中国》的新课程,由中国厨师赴中亚各共和国讲授烹饪技术,通过中华美食艺术来传播中国文化,并与媒体互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伊济莫夫认为中国软实力以文化为中心,依托孔子学院永久性推广中国传统和战略路线,强调中国文化的积极特点和成就,提出以“和谐世界”为原则发展国家间关系,采取多边政策,确保普遍安全,加强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中国在对其他国家施以各领域援助时,从不附带政治和意识形态条件,这是中国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⑥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软实力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RAJIV RANJAN | Combatting Coronavirus: Learning from China experience

下一条:Yang Chen | From Radical Secularism to Islamic Nationalism


观点 | 国外学者赞扬中国文化软实力

创建时间:  2020-03-07     浏览次数:


国外学者赞扬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9年12月16日 17:20:58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凌霞

新时代的中国软实力不断增强,引发了大批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通过对比,发现中国软实力的特点是以文化为中心,其根源和灵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擅长在传统文化中找寻解决当代问题的“社会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决定,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时代精神与世界意义搭建了优质平台,有利于寻求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现路径;孔子学院作为海外教育机构,在讲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成果突出,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资深研究员奥莉加·博罗赫和该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洛马诺夫共同发表了论文《从“软实力”到“文化实力”》,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天下”的概念,因此汉语等教材在国外的需求量很集中,而且中国武术、医学、药物、烹饪、儒家文化这些有关传统遗产的书籍在国外一直都非常受欢迎。这说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新世纪中国努力从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寻找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价值意义,提出的“和谐”概念,强调了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而不是西方倾向于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并将其强加于其他国家的倾向。中国政治话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和而不同”的观点,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有了新的含义,继承了该思想的中国,作为高尚开明的儒家“君子”,寻求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摒弃以牺牲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为代价的统一。但西方政治特征却是“同而不和”,就像“小人”一样无视和谐,想让世界按照他们的准则统一。中国的软实力方案与美国不同,美国缺乏古老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形式是现代的大众娱乐,而中国软实力依赖的是自己独特而古老的文化。基于传统文化财富,在世界的横坐标上,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确定了自己的方位。在历史的纵坐标上,伟大的文化在经历了繁荣和衰落,荣耀与耻辱之后,重新扬起了通往复兴之路的风帆。

国际知名汉学大师安乐哲(Roger T. Ames),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是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安乐哲认为不应该用西方的“普世价值”来诠释儒学,因为普世价值主张实现强制性的价值观统一,追求的是“同而不和”。而儒学强调的是在文明互鉴、取长补短的前提下,构建全人类价值观的和谐共生系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表达。他认为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其对外交往普遍选择“非赢即输”的“有限游戏”模式,美国对中国的做法,就是源于这样的“零和博弈”心态,它所带来的只能是一种过时的政治经济局面。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却符合了构建新型世界秩序的时代需求,因为它改变了西方国家以往固定的做法,主张采用没有开局和结局的“无限游戏”模式,其目标指向是“双赢”局面,为了避免“双输”,“游戏”参与者必须加强彼此合作,以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这恰恰是儒学中“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境界的表现。他认为中国哲学蕴含丰富的“礼”的概念,这对世界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学极具借鉴价值,中华文明的礼仪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内部,而是全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可以在变动的社会中,产生和维系必要的秩序与原则。在二十一世纪,《易经》中“生生不息”的思维方法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哲学研究的标准范式,因为它符合目前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过程思维模式,即哲学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提出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使人类走出困境的“社会智慧”。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搭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平台

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塔拉巴尔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是激发社会变革和系统性创新的理论载体。她认为2011年中国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对于加强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智库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是中国智库发展的转折点,自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研究智库功能与发展的足够经验,并凝练出四个科研方向:第一,翻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外国智库的发展经验,熟悉其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外建立智库的描述、组织结构、人才选拔、社会保障等工作;第二,研究国内前辈的学术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建立智库的挑战、危险和前景;第三,对中外智库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国外评论中国智库主题的科学出版物,以便认清现阶段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科学预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趋势。这个研究方向厘清了“智库”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内涵,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的和任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实现中国科学发展概念的创新框架,是时代的任务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5月15日欧美同学会第二届国际智库论坛暨菖蒲河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开放、共赢”,这正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在论坛上,国外智库学者给予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的评价。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印度专家郎荣吉教授强调,印中两国都是东方文明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双方在多个领域都存在知识共融现象。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进步。他还提出印中两国除了在政府层面加强交流合作外,还应该促进民间的交流合作,从两条渠道共同推进双方文明和谐共存。会上尼泊尔中国合作协会主席普瑞姆·沙格尔·波德尔表示,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其影响早已超出欧亚大陆范围,对创造互利共赢、相互尊重的国际环境、促进平衡包容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波德尔还批评美国在亚洲的一些军事和非军事政策试图破坏东方的繁荣文明,削弱其他国家的福祉和权利。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却描绘出了国际社会以及全人类追求共同繁荣的蓝图。尼泊尔人民会在这些倡议下继续发展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关系。类似的论坛成为国际智库理解中国文化理念并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平台。

三、中国海外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认同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软实力概念的缔造者约瑟夫·奈于2013年在北京接受专访时强调,文化是最有效的软实力表现形式,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是许多概念的创建者,这些理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目前,世界上有400个孔子学院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创举,中国文化软实力将在世界文化领域产生最大的影响力。“西方人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而现代文化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增强。例如,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中国作家,这显然是一个积极的影响。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软实力的意义也在上升。”约瑟夫·奈祝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成功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梦也是软实力的一种表达。他还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的概念解释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区别。他认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虽然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胜利,但在软实力方面却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这场军事较量根本是得不偿失的。作为对比,他强调中国的“阴阳平衡”理念是一种“智慧力量”,它使中国在注重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更重视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平衡,并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它们。奈还强调软实力的形成是以国家特征为依据的,不应该依赖美国模式,中国领导人掌握着事态发展的势头,“中国自己的事情必须独立自主地解决”,这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软实力。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欧亚研究》项目负责人鲁斯兰·伊济莫夫阐述了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兴建原则,那就是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受中国政府支持的国家汉办监督,中国政府给予广泛的财政和人力支持,尽力为希望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截至2012年,在9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358个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到2020年,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数量将提高到1000个。由于学费低廉,受资助的交流项目较多,大批外国学生来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成为中国在教育领域传播影响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够提升外国公众和社会精英对中国的积极看法,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他特别提到中亚孔子学院将引进《舌尖上的中国》的新课程,由中国厨师赴中亚各共和国讲授烹饪技术,通过中华美食艺术来传播中国文化,并与媒体互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伊济莫夫认为中国软实力以文化为中心,依托孔子学院永久性推广中国传统和战略路线,强调中国文化的积极特点和成就,提出以“和谐世界”为原则发展国家间关系,采取多边政策,确保普遍安全,加强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中国在对其他国家施以各领域援助时,从不附带政治和意识形态条件,这是中国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⑥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软实力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RAJIV RANJAN | Combatting Coronavirus: Learning from China experience

下一条:Yang Chen | From Radical Secularism to Islamic Natio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