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时学: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国际关系理论

创建时间:  2018-08-04     浏览次数:


世界只有一个,而国际关系理论却不计其数。确实,在国际关系研究开始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五花八门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一而足,应有尽有。令人诧异的是,西方学者似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独占鳌头。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甚至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的社会科学。在他眼中,正是美国才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一门学问。

  中国学者当然不甘示弱。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人呼吁要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以改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也有人认为,理论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因此,不必称某一国际关系理论为“中国特色”或“美国特色”。在他们看来,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不现实,也是无法实现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如过于强调厚积薄发、偏爱历史传统、热衷于经世致用以及沉溺于中庸思想等,也不利于国际关系学者创造国际关系理论。且不论是否有必要、能否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学者在追求理论创新时,不能忽视外交理念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国际关系理论。

  外交理念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之处

  外交理念与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是来源和出处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出自学者之口。他们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尔后提出一种被学术界认可、接受和传播的理论。因此,任何一种国际关系理论都有一位或数位代表人物。而外交理念则常常是由一国政府的领导人在某一讲话或文章中提出。当然,任何一种外交理念均应得到一定的学术支撑。

  二是与现实的联系程度不同。虽然国际关系理论源自现实,并力图为现实服务,但在许多情况下与现实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而外交理念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完全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自身国力、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判断。因此,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未必懂得某一国际关系理论,甚至可能从未听说过某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存在,但他完全有能力根据本国面临的各种现实条件,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容低估

  虽然中国学术界尚未创建一种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外交理念,则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在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国际上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在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这一决议。

  党的十九大在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时,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这一外交理念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既是对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也是对新中国60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勇于在国际事务中占领道德制高点的美好愿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问世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有利于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有利于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有利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外交理念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指明了方向。每一种国际关系理论都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现实主义理论主张强化自身实力(包括军事实力),自由主义理论注重国内政治制度和自由民主制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同、观念和规范的重要性高于物质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共同体意识,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中国学者加深了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建筑在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拘泥于历史,而是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都将世界面临的各种困境、问题和挑战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学者只有心中想着这些困境、问题和挑战,才能强化学者的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活跃中国学者的思想提供了机遇。理论是人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个中国学者为之贡献聪明才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问世以来,许多研究国际关系的中国学者著书立说,激扬文字,业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必然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国际关系理论。

(作者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8-04





上一条:A Feature interview with Turkish Professor Tugrul Keskin

下一条:江时学:How to expla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the world


江时学: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国际关系理论

创建时间:  2018-08-04     浏览次数:


世界只有一个,而国际关系理论却不计其数。确实,在国际关系研究开始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五花八门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一而足,应有尽有。令人诧异的是,西方学者似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独占鳌头。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甚至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的社会科学。在他眼中,正是美国才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一门学问。

  中国学者当然不甘示弱。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人呼吁要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以改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也有人认为,理论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因此,不必称某一国际关系理论为“中国特色”或“美国特色”。在他们看来,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不现实,也是无法实现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如过于强调厚积薄发、偏爱历史传统、热衷于经世致用以及沉溺于中庸思想等,也不利于国际关系学者创造国际关系理论。且不论是否有必要、能否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学者在追求理论创新时,不能忽视外交理念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国际关系理论。

  外交理念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之处

  外交理念与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是来源和出处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出自学者之口。他们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尔后提出一种被学术界认可、接受和传播的理论。因此,任何一种国际关系理论都有一位或数位代表人物。而外交理念则常常是由一国政府的领导人在某一讲话或文章中提出。当然,任何一种外交理念均应得到一定的学术支撑。

  二是与现实的联系程度不同。虽然国际关系理论源自现实,并力图为现实服务,但在许多情况下与现实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而外交理念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完全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自身国力、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判断。因此,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未必懂得某一国际关系理论,甚至可能从未听说过某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存在,但他完全有能力根据本国面临的各种现实条件,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意义不容低估

  虽然中国学术界尚未创建一种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外交理念,则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在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国际上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在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这一决议。

  党的十九大在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时,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之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这一外交理念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追求;既是对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也是对新中国60多年外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既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勇于在国际事务中占领道德制高点的美好愿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问世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有利于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有利于强化中国的软实力,有利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外交理念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指明了方向。每一种国际关系理论都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现实主义理论主张强化自身实力(包括军事实力),自由主义理论注重国内政治制度和自由民主制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同、观念和规范的重要性高于物质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共同体意识,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中国学者加深了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建筑在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拘泥于历史,而是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都将世界面临的各种困境、问题和挑战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学者只有心中想着这些困境、问题和挑战,才能强化学者的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活跃中国学者的思想提供了机遇。理论是人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个中国学者为之贡献聪明才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问世以来,许多研究国际关系的中国学者著书立说,激扬文字,业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必然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国际关系理论。

(作者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8-04





上一条:A Feature interview with Turkish Professor Tugrul Keskin

下一条:江时学:How to expla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