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访学】历史塑造城市——记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访学之旅

创建时间:  2019-12-30     浏览次数:


【学术启航项目】历史塑造城市——记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访学之旅


受2019上海大学国际及港澳台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计划学术启航项目资助,我于2019年8月20日至2019年11月20日赴匈牙利塞格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习交流。非常感谢上海大学国际部和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提供的这次宝贵机会,也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陈浩老师的推荐和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三个月的访学之旅转瞬即逝,但是我不仅搜集了论文所需的资料,体验了国外的课堂氛围,还深切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奇妙。

塞格德是位于匈牙利南部的一座小城,由于该地有阳光的日子居多,所以也被称为“阳光之城”。在我所呆的八月到十一月间,除了秋冬交际的两周多雨之外,塞格德总是一片晴朗,即使下雨也是落一阵便又放晴。阳光充沛的天气和这里的环境一样,给人活力,不是兴冲冲一股脑蛮干的傻劲,而是由头到脚的轻盈和朝气。许多人都说塞格德比它周围的城市更开放、更包容、更具有活力,因为这里坐落着匈牙利最好的大学——塞格德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不知气候可否真的改变历史,但我想气候也许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性格,只是不知道是一座城市的气候影响了它的文化,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塑造了它的底蕴。

(“阳光之城”——塞格德)

1183年,塞格德首次在阿尔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国王贝拉三世的一份文件中被提及。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塞格德经历了蒙古帝国的侵略和摧毁,直到逃亡返回的居民又对其进行了重建。从1526年9月28日开始,塞格德受到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掠夺。1543年,塞格德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一直到1686年10月23日,塞格德才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获得自由。1879年,塞格德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水灾,大洪水几乎摧毁了整个城镇,5723间房屋中只有265间幸存,165人死亡。但是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承诺下,塞格德进行了重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从废墟中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塞格德遭到重创,当地的犹太居民受到残忍迫害。没有人会喜欢苦难,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历史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它会刻在城市的建筑上,它会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它还会融在城市文化的血液中。

(多姆还愿大教堂)

走在塞格德的大街小巷里,建筑总是最先让人移不开眼。不仅仅是因为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同一座城市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因为每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使其与众不同。多姆还愿大教堂可以称得上是塞格德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教堂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新教堂。187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塞格德的大多数建筑。1880年,塞格德的天主教徒们许愿,希望可以建造一个新的大教堂。经过寻找,最终决定在中世纪的圣德米特里大教堂的旧址上进行重建。现如今,圣德米特里大教堂只留下了一座八角形的高塔——德米特里塔,矗立在新建成的多姆还愿大教堂的西南角。由于圣德米特里大教堂最早于1199年的文献中被首次提及,所以这座遗留下来的德米特里塔也成为了塞格德最古老的建筑。除了选址有一段历史渊源之外,多姆还愿大教堂的重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先是由于缺少重建教堂的资金,所以当时的伊丽莎白王后亲自监护募捐活动。直到1913年,资金筹集完备,多姆还愿大教堂才真正开始动工。但是教堂的建造工程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直到1930年10月24日才最终完工。教堂正面的广场也是匈牙利最大的广场,每年都有音乐节和红酒节等在这里举办。广场三面的拱廊上有许多匈牙利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像和浮雕,例如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和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等。沿着广场,在拱廊上走一圈,仿佛放电影般地看到了不断创新演奏技法的李斯特,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写下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裴多菲的一腔热血。

(塞格德会堂)

(莱克宫)

除了多姆还愿大教堂外,始建于1907年,并成为了匈牙利第二大犹太会堂及世界第四大犹太会堂的塞格德会堂,也是塞格德的著名建筑。还有矗立在塞格德市中心的莱克宫,也是塞格德的艺术瑰宝。雪白的墙面上装饰着淡蓝色的睡莲,起伏的墙面设计仿佛水面上的波浪。最初这座宫殿是作为住宅建筑而建造的,现在已经成为了塞格德文化艺术中心,许多展览、音乐节和戏剧表演等都在这里举办。塞格德对历史建筑的保存并不是将其圈起来,挂上一块简介的牌子,供人参观,而是在保留建筑本来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它的使用价值,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所以,人们常常会不经意间就发现某栋居民住宅楼的外墙上有一块不起眼的简介,也许这是一处名人故居,也许这是一栋影响了塞格德历史命运的建筑。除了外观精美、年代久远的建筑外,塞格德的历史还记述在一座又一座的雕塑中。走在大街小巷总是时不时就能看到一处雕塑,诉说着匈牙利的历史、宗教和平凡却伟大的故事。

建筑和雕塑并不会说话,但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从它们中间悄悄走过,留下了无声的痕迹。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的匈牙利人成长,他们无法亲历这久远的历史,但历史也许早已融进了骨子里。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尽管他们孜孜不倦地探寻着自己的祖先,但是关于匈牙利人的具体起源仍未有明确的说法。19世纪著名的突厥学先驱、匈牙利学者阿明纽斯·万伯利致力于研究匈牙利历史和匈牙利语言与民族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匈牙利历史、民族与语言的起源都和突厥历史有关。虽然其观点也受到争议,但是游牧民族的血统似乎是留在了一代又一代匈牙利人的血液里。

(匈牙利国会大厦)

初到塞格德的印象就是大街小巷的酒馆总是从下午就开始营业了,塞格德人热情开朗又含蓄有礼,他们在阳光底下坐着,举着酒杯和朋友们谈天说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匈牙利国会大厦外的两处民族英雄骑马雕塑——高喊出“我要为我们伟大的民族鞠躬尽瘁”的拉约什·科苏特,以及反对奥地利的压迫统治并打响了匈牙利独立战争的弗朗西斯•拉科齐王子。骑在马上为自由呐喊,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勇敢,应该是匈牙利人所赞赏的精神。时至今日,虽然不再有马背上的奋战,但是英雄们对家国和自由的追求,通过一座座精美的雕塑,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匈牙利人。历史已经远去,但是精神将会永存。文化总是会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同一个地方,尽管千变万化,但却生生不息。即使将小酒馆外的远镜头拉近到每一个匈牙利人身上,历史的影子依旧有迹可循。

在塞格德的访学之旅中,我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匈牙利语字母繁多,发音复杂,塞格德的居民又不常使用英语。学习基础日常的匈牙利语对我而言是一个融入当地生活的最实用技能。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被打破了,语言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第一步,也是给彼此都留下美好印象的桥梁。塞格德大学就有一个专门设立的语言中心,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语言。在我所选的匈牙利语课堂上,老师不仅讲授匈牙利语的知识,还鼓励大家交流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并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轻松有趣,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隔阂。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在鼓励学生开口练习匈牙利语时所说的那句“没关系,你的语言对我来说也很困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已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但是老师下意识表现出的对所有语言、文化和民族的尊重,似乎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匈牙利语课堂)

还有每周给我授课的合作导师——泽蒙内教授,在我初到之时就细心地为我安排一切,帮助我尽快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泽蒙内教授是塞格德大学中世纪系和阿尔泰学系主任,主要研究从哈扎尔汗国衰落到蒙古帝国的兴起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对东欧贸易起到重要作用的伏尔加保加尔人。除了母语匈牙利语外,泽蒙内教授还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例如英语、德语以及土耳其语等。在与教授的交谈中,我总是能感受到他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好奇,但却从未听到他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评价”或是比较。客观与严谨兴许是一位历史学家的自我修养,但我看到的却是匈牙利人由内而外的对差异性的尊重。19世纪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愿为自由抛弃生命和爱情,当代的匈牙利人不仅追求个体的自由,更尊重他人的选择,也许这才是自由的真谛。老师、教授如此,学校、学生,这座城市,亦是如此。

(合作导师——Zimonyi教授)

塞格德这座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城市即大学”,二者完美地融合。所谓的“学校”没有一个确定的区域,只是在市中心的位置有一座塞格德大学的主楼,而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果你在这个城市漫步,时不时就能看到属于塞格德大学的教学楼,而且每一栋建筑都是独特的设计和不一样的风格,你也总是能遇到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出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去上课、去图书馆、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学之初,塞格德大学国际部还为我们这些国际学生安排了一次“校园—城市”之旅。在这座小城中穿梭,听着匈牙利学生介绍着一栋栋有名的建筑和一座座精美雕塑的历史渊源,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国内的“校园”文化。塞格德大学的前身是森久尔季医学药剂学中心,创建于1775年。也许塞格德大学的历史并不能涵盖塞格德这座城市的历史,但是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交织融合,赋予了塞格德这座小城不一样的人文气息。城市历史的宝贵遗产,也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校得以传播和传承。这座城市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化作了坚韧刻苦的品质,体现在普通的塞格德学生身上。这座城市数百年来的灿烂文明、繁荣发展,体现为同一宿舍走廊上的学生即使不认识,也总会主动说的每一句“Szia”(匈牙利语,意为:你好)。

(塞格德大学国际部组织的活动)

气候对历史的改变也许有限,历史对城市的塑造也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我们仍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和力量,仔细寻访,每一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塞格德的大街小巷鲜有监控,这是他们对隐私和自由的不同定义;许多小的十字路口都不设交通信号灯,司机与司机之间全靠默契和礼让,司机与行人之间,前者总是早早地减速让行。这座小城的魅力总是让我好奇地问过许多来塞格德学习的其他国家的学生,促使他们选择塞格德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最初总是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回答我说是因为“便宜”。三个月的访学之旅虽然不长,但我也“送”走过几位新认识的朋友。在他们将要回国之际,他们都告诉我,他们喜欢且不舍这里的文化和自由的环境。匈牙利人敢于做自己,不论是学生,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可以自由地用纹身表达个性,就像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笔下细嗅蔷薇的“猛虎”。他们不会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也不愿意让旁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选择,当然,在这里也并不会有人随意地“评价”他们,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尊重并包容这些差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这种自由的个性表达,从不会去干涉他人的自由和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花朵,每朵花都有尽情绽放的权利和空间。人们总说塞格德大学的“国际化”带来了世界的文化。比如西班牙同学们的热情和对派对的热爱;比如泰国同学的内敛含蓄和乐于助人;又比如土耳其同学对美食的热爱和分享。我承认,不同文化的到来使得塞格德的城市魅力更加绚烂,但是我们究其根本,应该注意到这个培养了各种文化的器皿,是它的包容才让世界文化在这里尽情生长。

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需要我们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了解和发现,还在于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和成熟。本想着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查找论文的相关资料,就已经不虚此行。没曾想,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却是我此次访学之旅最意外的收获。我们学习历史,因为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并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但是历史会散落在我们熟悉却不在意的各个角落里。我相信历史塑造城市的力量,正如我发现城市对人的影响一样。回顾这三个月的异国学习和生活,我认真学习和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我大方开朗地和不同的人交流,我积极努力地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十分珍惜,并常常思考和自省。首先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祖国的了解不够,我从未想过我生活其中但我到底对它关心多少、知道多少。在和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交流的时候,我常常希望自己可以知道更多、思考更多,我希望他们能够更多维地认识中国。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自以为十分熟悉,其实往往都不够了解。然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迫切地渴望得到丰富和满足。交流的基础是尊重和求知,缺乏对世界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求知,不试图去认识这个世界就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无论选择哪一种,我都渴望打开自己的心房,面向世界,力图使自己更丰富、更多元。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多元文化的冰山一角,我渴望探索这个冰山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种不一样的面貌。最后就是我深刻地体会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很感谢和珍惜这次访学的机会,在得到这次机会之前,我努力过,付出过。来到这个新的国度,我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新挑战,在挑战中获得成长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也意识到,当我们的生活较为“平静”,没有那么多“挑战”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可以好好地准备自己,丰富自己,等待下一次挑战和机遇的到来,甚至是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机遇。

三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于我而言是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我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进行了思考,获得了成长。非常感谢泽蒙内教授的细心安排和答疑解惑,也非常感谢匈牙利语老师的温暖鼓励。感谢所有在塞格德的老师们和朋友们给我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感谢上海大学国际部的周梁老师和文学院的杨丹阳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离别之际,我常常觉得这段经历好像一场绮丽的梦,因为收获太多、太美好而觉得不真实和不舍。但是梦醒过后,湖面的平静并不代表波澜不惊、一如往常,在湖的中心和底部,旋涡正在酝酿。收拾行囊,整理思绪,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启航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供稿/文学院世界史硕士 宋心悦





上一条:【国际影响】拉美中心执行主任张琨担任《拉丁美洲贸易政策杂志》(LAJTP)杂志编委会成员

下一条:【国际影响】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委员会官网刊登访问上海大学信息


【国际访学】历史塑造城市——记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访学之旅

创建时间:  2019-12-30     浏览次数:


【学术启航项目】历史塑造城市——记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访学之旅


受2019上海大学国际及港澳台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计划学术启航项目资助,我于2019年8月20日至2019年11月20日赴匈牙利塞格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习交流。非常感谢上海大学国际部和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提供的这次宝贵机会,也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陈浩老师的推荐和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三个月的访学之旅转瞬即逝,但是我不仅搜集了论文所需的资料,体验了国外的课堂氛围,还深切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奇妙。

塞格德是位于匈牙利南部的一座小城,由于该地有阳光的日子居多,所以也被称为“阳光之城”。在我所呆的八月到十一月间,除了秋冬交际的两周多雨之外,塞格德总是一片晴朗,即使下雨也是落一阵便又放晴。阳光充沛的天气和这里的环境一样,给人活力,不是兴冲冲一股脑蛮干的傻劲,而是由头到脚的轻盈和朝气。许多人都说塞格德比它周围的城市更开放、更包容、更具有活力,因为这里坐落着匈牙利最好的大学——塞格德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不知气候可否真的改变历史,但我想气候也许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性格,只是不知道是一座城市的气候影响了它的文化,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塑造了它的底蕴。

(“阳光之城”——塞格德)

1183年,塞格德首次在阿尔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国王贝拉三世的一份文件中被提及。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塞格德经历了蒙古帝国的侵略和摧毁,直到逃亡返回的居民又对其进行了重建。从1526年9月28日开始,塞格德受到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掠夺。1543年,塞格德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一直到1686年10月23日,塞格德才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获得自由。1879年,塞格德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水灾,大洪水几乎摧毁了整个城镇,5723间房屋中只有265间幸存,165人死亡。但是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承诺下,塞格德进行了重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从废墟中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塞格德遭到重创,当地的犹太居民受到残忍迫害。没有人会喜欢苦难,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历史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它会刻在城市的建筑上,它会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它还会融在城市文化的血液中。

(多姆还愿大教堂)

走在塞格德的大街小巷里,建筑总是最先让人移不开眼。不仅仅是因为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同一座城市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因为每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使其与众不同。多姆还愿大教堂可以称得上是塞格德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教堂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新教堂。187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塞格德的大多数建筑。1880年,塞格德的天主教徒们许愿,希望可以建造一个新的大教堂。经过寻找,最终决定在中世纪的圣德米特里大教堂的旧址上进行重建。现如今,圣德米特里大教堂只留下了一座八角形的高塔——德米特里塔,矗立在新建成的多姆还愿大教堂的西南角。由于圣德米特里大教堂最早于1199年的文献中被首次提及,所以这座遗留下来的德米特里塔也成为了塞格德最古老的建筑。除了选址有一段历史渊源之外,多姆还愿大教堂的重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先是由于缺少重建教堂的资金,所以当时的伊丽莎白王后亲自监护募捐活动。直到1913年,资金筹集完备,多姆还愿大教堂才真正开始动工。但是教堂的建造工程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直到1930年10月24日才最终完工。教堂正面的广场也是匈牙利最大的广场,每年都有音乐节和红酒节等在这里举办。广场三面的拱廊上有许多匈牙利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像和浮雕,例如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和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等。沿着广场,在拱廊上走一圈,仿佛放电影般地看到了不断创新演奏技法的李斯特,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写下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裴多菲的一腔热血。

(塞格德会堂)

(莱克宫)

除了多姆还愿大教堂外,始建于1907年,并成为了匈牙利第二大犹太会堂及世界第四大犹太会堂的塞格德会堂,也是塞格德的著名建筑。还有矗立在塞格德市中心的莱克宫,也是塞格德的艺术瑰宝。雪白的墙面上装饰着淡蓝色的睡莲,起伏的墙面设计仿佛水面上的波浪。最初这座宫殿是作为住宅建筑而建造的,现在已经成为了塞格德文化艺术中心,许多展览、音乐节和戏剧表演等都在这里举办。塞格德对历史建筑的保存并不是将其圈起来,挂上一块简介的牌子,供人参观,而是在保留建筑本来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它的使用价值,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所以,人们常常会不经意间就发现某栋居民住宅楼的外墙上有一块不起眼的简介,也许这是一处名人故居,也许这是一栋影响了塞格德历史命运的建筑。除了外观精美、年代久远的建筑外,塞格德的历史还记述在一座又一座的雕塑中。走在大街小巷总是时不时就能看到一处雕塑,诉说着匈牙利的历史、宗教和平凡却伟大的故事。

建筑和雕塑并不会说话,但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从它们中间悄悄走过,留下了无声的痕迹。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的匈牙利人成长,他们无法亲历这久远的历史,但历史也许早已融进了骨子里。匈牙利人自称马扎尔人,尽管他们孜孜不倦地探寻着自己的祖先,但是关于匈牙利人的具体起源仍未有明确的说法。19世纪著名的突厥学先驱、匈牙利学者阿明纽斯·万伯利致力于研究匈牙利历史和匈牙利语言与民族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匈牙利历史、民族与语言的起源都和突厥历史有关。虽然其观点也受到争议,但是游牧民族的血统似乎是留在了一代又一代匈牙利人的血液里。

(匈牙利国会大厦)

初到塞格德的印象就是大街小巷的酒馆总是从下午就开始营业了,塞格德人热情开朗又含蓄有礼,他们在阳光底下坐着,举着酒杯和朋友们谈天说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匈牙利国会大厦外的两处民族英雄骑马雕塑——高喊出“我要为我们伟大的民族鞠躬尽瘁”的拉约什·科苏特,以及反对奥地利的压迫统治并打响了匈牙利独立战争的弗朗西斯•拉科齐王子。骑在马上为自由呐喊,为民族浴血奋战的勇敢,应该是匈牙利人所赞赏的精神。时至今日,虽然不再有马背上的奋战,但是英雄们对家国和自由的追求,通过一座座精美的雕塑,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匈牙利人。历史已经远去,但是精神将会永存。文化总是会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同一个地方,尽管千变万化,但却生生不息。即使将小酒馆外的远镜头拉近到每一个匈牙利人身上,历史的影子依旧有迹可循。

在塞格德的访学之旅中,我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匈牙利语字母繁多,发音复杂,塞格德的居民又不常使用英语。学习基础日常的匈牙利语对我而言是一个融入当地生活的最实用技能。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被打破了,语言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第一步,也是给彼此都留下美好印象的桥梁。塞格德大学就有一个专门设立的语言中心,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语言。在我所选的匈牙利语课堂上,老师不仅讲授匈牙利语的知识,还鼓励大家交流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并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轻松有趣,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隔阂。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在鼓励学生开口练习匈牙利语时所说的那句“没关系,你的语言对我来说也很困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已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但是老师下意识表现出的对所有语言、文化和民族的尊重,似乎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匈牙利语课堂)

还有每周给我授课的合作导师——泽蒙内教授,在我初到之时就细心地为我安排一切,帮助我尽快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泽蒙内教授是塞格德大学中世纪系和阿尔泰学系主任,主要研究从哈扎尔汗国衰落到蒙古帝国的兴起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对东欧贸易起到重要作用的伏尔加保加尔人。除了母语匈牙利语外,泽蒙内教授还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例如英语、德语以及土耳其语等。在与教授的交谈中,我总是能感受到他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好奇,但却从未听到他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评价”或是比较。客观与严谨兴许是一位历史学家的自我修养,但我看到的却是匈牙利人由内而外的对差异性的尊重。19世纪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愿为自由抛弃生命和爱情,当代的匈牙利人不仅追求个体的自由,更尊重他人的选择,也许这才是自由的真谛。老师、教授如此,学校、学生,这座城市,亦是如此。

(合作导师——Zimonyi教授)

塞格德这座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城市即大学”,二者完美地融合。所谓的“学校”没有一个确定的区域,只是在市中心的位置有一座塞格德大学的主楼,而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果你在这个城市漫步,时不时就能看到属于塞格德大学的教学楼,而且每一栋建筑都是独特的设计和不一样的风格,你也总是能遇到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出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去上课、去图书馆、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学之初,塞格德大学国际部还为我们这些国际学生安排了一次“校园—城市”之旅。在这座小城中穿梭,听着匈牙利学生介绍着一栋栋有名的建筑和一座座精美雕塑的历史渊源,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国内的“校园”文化。塞格德大学的前身是森久尔季医学药剂学中心,创建于1775年。也许塞格德大学的历史并不能涵盖塞格德这座城市的历史,但是城市文化和大学文化交织融合,赋予了塞格德这座小城不一样的人文气息。城市历史的宝贵遗产,也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校得以传播和传承。这座城市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化作了坚韧刻苦的品质,体现在普通的塞格德学生身上。这座城市数百年来的灿烂文明、繁荣发展,体现为同一宿舍走廊上的学生即使不认识,也总会主动说的每一句“Szia”(匈牙利语,意为:你好)。

(塞格德大学国际部组织的活动)

气候对历史的改变也许有限,历史对城市的塑造也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我们仍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和力量,仔细寻访,每一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塞格德的大街小巷鲜有监控,这是他们对隐私和自由的不同定义;许多小的十字路口都不设交通信号灯,司机与司机之间全靠默契和礼让,司机与行人之间,前者总是早早地减速让行。这座小城的魅力总是让我好奇地问过许多来塞格德学习的其他国家的学生,促使他们选择塞格德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最初总是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回答我说是因为“便宜”。三个月的访学之旅虽然不长,但我也“送”走过几位新认识的朋友。在他们将要回国之际,他们都告诉我,他们喜欢且不舍这里的文化和自由的环境。匈牙利人敢于做自己,不论是学生,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可以自由地用纹身表达个性,就像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笔下细嗅蔷薇的“猛虎”。他们不会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也不愿意让旁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选择,当然,在这里也并不会有人随意地“评价”他们,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尊重并包容这些差异和独特。更重要的是这种自由的个性表达,从不会去干涉他人的自由和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花朵,每朵花都有尽情绽放的权利和空间。人们总说塞格德大学的“国际化”带来了世界的文化。比如西班牙同学们的热情和对派对的热爱;比如泰国同学的内敛含蓄和乐于助人;又比如土耳其同学对美食的热爱和分享。我承认,不同文化的到来使得塞格德的城市魅力更加绚烂,但是我们究其根本,应该注意到这个培养了各种文化的器皿,是它的包容才让世界文化在这里尽情生长。

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需要我们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了解和发现,还在于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和成熟。本想着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查找论文的相关资料,就已经不虚此行。没曾想,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却是我此次访学之旅最意外的收获。我们学习历史,因为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并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但是历史会散落在我们熟悉却不在意的各个角落里。我相信历史塑造城市的力量,正如我发现城市对人的影响一样。回顾这三个月的异国学习和生活,我认真学习和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我大方开朗地和不同的人交流,我积极努力地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三个月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十分珍惜,并常常思考和自省。首先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祖国的了解不够,我从未想过我生活其中但我到底对它关心多少、知道多少。在和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交流的时候,我常常希望自己可以知道更多、思考更多,我希望他们能够更多维地认识中国。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自以为十分熟悉,其实往往都不够了解。然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迫切地渴望得到丰富和满足。交流的基础是尊重和求知,缺乏对世界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求知,不试图去认识这个世界就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无论选择哪一种,我都渴望打开自己的心房,面向世界,力图使自己更丰富、更多元。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多元文化的冰山一角,我渴望探索这个冰山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种不一样的面貌。最后就是我深刻地体会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很感谢和珍惜这次访学的机会,在得到这次机会之前,我努力过,付出过。来到这个新的国度,我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新挑战,在挑战中获得成长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也意识到,当我们的生活较为“平静”,没有那么多“挑战”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可以好好地准备自己,丰富自己,等待下一次挑战和机遇的到来,甚至是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机遇。

三个月的异国学习生活,于我而言是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我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进行了思考,获得了成长。非常感谢泽蒙内教授的细心安排和答疑解惑,也非常感谢匈牙利语老师的温暖鼓励。感谢所有在塞格德的老师们和朋友们给我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感谢上海大学国际部的周梁老师和文学院的杨丹阳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离别之际,我常常觉得这段经历好像一场绮丽的梦,因为收获太多、太美好而觉得不真实和不舍。但是梦醒过后,湖面的平静并不代表波澜不惊、一如往常,在湖的中心和底部,旋涡正在酝酿。收拾行囊,整理思绪,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启航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供稿/文学院世界史硕士 宋心悦





上一条:【国际影响】拉美中心执行主任张琨担任《拉丁美洲贸易政策杂志》(LAJTP)杂志编委会成员

下一条:【国际影响】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委员会官网刊登访问上海大学信息